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怎样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培养习惯的几大大步骤 你学会了吗

怎样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培养习惯的几大大步骤 你学会了吗

时间:2018-12-08 00:10:41

相关推荐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所有那些你认为是麻烦的孩子都是坏习惯缠身的孩子,所有那些好孩子都是好习惯相伴的孩子。习惯就是一个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稳固的链接。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我说:“云晓啊,你说的这个习惯培养太重要了,我研究这么多年心理学,我跟你说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心里头痒痒的。”我认为林教授这个说法很精辟。什么是心里头痒痒?很多妈妈、很多女同志,一看到大商场心里就痒痒,有钱没钱都要进去逛逛。我到法国巴黎的春天百货商场门前都心静如水,不爱逛商店,但我看到再小的一个书店都心里痒痒的。很多人喜欢看篮球足球,电视转播时不看就难受,心里觉得痒痒。

习惯主要是一种行为,它是可以观察、可以模仿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一个研究结论,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成熟的习惯。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种不良习惯时,往往都不是孩子的第一次,可能已经好多天,甚至好几年了,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也就越难改。我们可以做个非常简单的实验,愿意做实验的人请接受我的建议,明天早晨起床以后不要洗脸,一天都不要洗脸,你会发现一天里你的心里都是不舒服的,你越这么想,心里越不舒服得厉害。你想想看,你洗脸洗了多少天了?多少个90天过去了,你这个习惯动作强化到了极致,就是今天停电停水,你也会想办法洗脸,即使是找瓶矿泉水,也要把脸擦一擦,心里才好受。现在很多女士不光是要洗脸,还得化妆,不化妆出门心里也受不了,这都是习惯。

我们很重视德育,但中国的德育在很多地方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搞学雷锋见行动,迎奥运树新风等活动,这都叫提高认识付诸行动,但光从认识到行为是不够的,如何把一时的、短期的行为变成一个习惯,才是更艰巨更关键的,而在这方面我们是比较弱的。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我们把我们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要重视习惯的养成。

孩子养不成好习惯有很多原因,比方说虽然我们对孩子有很多要求,但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我们还不明白习惯培养的复杂性。我们学校的校训往往都是概念化的,比如北京两个学校的校训:“勤奋、求实、和谐、创新”和“健康、勤奋、求实、创新”,这样的校训好看、简练,但就是没用,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再看日本一所小学的校训,“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这就是很有用的。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就能养成好习惯,就能培养毅力。

孩子马上就要中考高考时,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别紧张,好好考!”这些话越说越紧张,说一些很笼统的东西,不如说一句:“高考有不可预测性,你放心地考,尽到你最大的努力就行了。”

我女儿考大学的时候,我说:“闺女,考不上很正常,现在只有20%左右的人能考上大学,你考不上很正常。你能考上个大专吗?”我女儿很奇怪地看我一眼,我说:“真的,能考上大专就成功,咱先读大专,报北京二外日语专业(我女儿学日语),再报一个吉利大学新闻专业,将来再续本。”我女儿说:“老爸,你太瞧不起我了,我考个普通本科是没问题的。”我说:“那更棒了。”

后来女儿跟我说:“老爸,我特想去上海,我特喜欢复旦大学。”我说:“复旦大学很难考,前几名的学生都在考。高考录取是从高往低录,你做好了去大专的准备,关于名牌大学你想报什么都可以,考不上的话就上那个大专。”

高考前两个月,一模成绩出来了,我女儿就哭了,那个成绩勉强能进一个普通本科,上不了复旦。我说:“闺女,进步很大了,模拟考试你可以上普通本科,这说明你很有潜力,你比我期望的高。我看过你们往年考生的成绩,有的学生状态好的话能提升100分。你好好努力,你也可能有希望。”后来经过各种调理,没想到我女儿的高考成绩就比一模成绩提升100分,实现了她的复旦梦。

孩子的教育有的时候过于概念化,不容易让孩子懂。有人比较中美两国小学生守则发现,美国小学生守则很具体,比如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提问时举手,可以在座位上与老师讲话,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课业,任何缺席和迟到需要出示家长写的请假条,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学都违规。

我们国家的小学生守则也很好,就是太笼统,不太好明白。比方说,第一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不好?很好,就是不明白。第二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公德,都很对,就是不知该怎么做。我们只提出一些原则、概念的东西,孩子是没有办法理解的。

培养习惯的五大步骤

培养习惯是很重要的,那应该怎么培养呢?我今天给大家讲培养习惯的五大步骤。

有人说,习惯不就是束缚人吗?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这个理解是片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人的大脑的解放,从一些低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习惯培养是在培养孩子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智慧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社会性习惯和公共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时代性习惯。

第一,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我这有个案例,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是下午14点考试,准考证上规定,必须13点45前进入考场,因为要拿这段时间来调试收音机,试听一下,13点45以后禁止考生入内。但上海某大学考点,13点45以后一连来了四个学生,老师不让进,学生傻了,纷纷说不知道这样的规定。老师说,准考证上写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这里涉及一个很简单的习惯叫确认,一个没有确认习惯的人,生活中的麻烦大极了。比方说,有的教授就缺少确认的习惯。前两天我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讲课,他们对我说,孙教授你说的这个事,我们特有感触,我们培训全国的校长、教育局局长,请了个大专家做报告,八点半开始讲课,到8点20了,这个大专家还没来。我们打电话问他到哪儿了,他说进门了。等到8点半了,还没看到他。没等我们给他打电话,那个教授给我们打电话了:你们会场在哪儿呢?我们问:你在哪儿呢?教授说:我在海淀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教育部的,在大兴黄村,教授去的那是国家行政学院,差得远着呢,开车去最快也得一小时。就是因为一个不确认,误了大事!

让我们来看另一个故事。1959年10月,苏联首位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在全国展开。加加林从3400多名35岁以下的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20名入选者中的一员,并于1960年3月开始在苏联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当时20名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感动了他。罗廖夫说:“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

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加加林为什么成功呢?因为好习惯给他带来好运气,因为好习惯解放了他,他根本不需要考虑要不要脱鞋,他的文明行为已经自动化了。也就是说,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的习惯往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失败。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话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楚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第二,明确行为规范,就是让孩子清楚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

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小学叫史家小学,这个学校有一个当过40多年小学班主任的老师叫孙浦远,她班里有一个男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捣乱,老师很生气,下课后同学们也纷纷指责这个同学。这个男孩子觉得有压力,就来找班主任:“孙老师,今天我上课捣乱,我错了,我真对不起那个老师,我想给那个老师去道歉。”

孙老师说:“好啊,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怎么道歉呢?”他说:“我给他鞠躬,说我错了,对不起。”孙老师细心地说:“好啊,你给我演示演示,让我看看你怎么道歉。”这个男孩子站到孙老师面前点了一下头说:“老师,我错了,我来给你道歉。”孙老师说:“你这是点头,不是鞠躬,点头道歉是没有诚意的。”这个10岁的男孩子愣了,长这么大,不知道点头和鞠躬有什么区别。孙老师说:“你站在那儿看着,我给你演示演示什么叫鞠躬?站直了,两臂垂下,上身要弯90度,这叫鞠躬,看明白了吗?你练练。”男孩子就在那儿练,反复地练鞠躬。练好了,孙老师说:“现在你可以去道歉了。”男孩子找到那位老师说:“老师,我今天上课捣乱,真不应该,我错了,我来向你道歉。”然后站直了,在老师面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那老师一看,这个小同学还挺懂规矩,就接受了他的道歉。

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儿童教育。国学读物《弟子规》里面有这样六个字:“出必告,返必面”。这六个字,对于孩子极为重要。什么叫“出必告”呢?就是孩子离开家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父母,你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这样给家人打个招呼,一是有礼貌,二是有安全。“返必面”就是孩子回到家的时候,跟家里人打个招呼,说一句“爸爸我回来了,妈妈我回来了”,这样很有礼貌,而且很亲切。

现在很多家庭把这个好习惯都丢了,好多孩子离开家,溜溜溜溜就走了,像小老鼠一样地跑了,不知道哪儿去了;溜溜溜溜又回来了,家长也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时候回来的。现在很多孩子跟家长说:爸爸,我回来了。有的父母还嫌烦,回来就回来,你罗嗦什么!其实家长不知道,孩子是需要通过很具体的细节来培养习惯的。第三,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有一次二炮部队请我讲家庭教育,到了部队我突然发现部队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地方。一说起军人,我们就会想到生龙活虎、精力充沛这样的词,抗震救灾十万大军一去我们就放心了,解放军无论什么样的任务都能完成,解放军为什么有这么强的战斗力?我觉得一个重要的秘密是睡好觉。到了部队我才知道军人是晚上九点半睡觉,部队上的小伙子大都是20多岁,九点半上床睡觉,睡得着吗?我们在座的各位,你们谁九点半睡觉?小朋友都不一定九点半睡觉。我们睡不着,刚入伍的小伙子也睡不着,睡不着也得躺在床上,这是军令、军纪。晚上九点半睡觉,早晨六点起床,睡八个半小时。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睡十个小时,初中九个小时,高中八小时,军人比高中生睡得还多,他能不精力充沛吗?

新兵到部队的第一天就要学会叠被子,叠得像刀切一样的被子,有人说有必要吗?部队不给你讲有没有必要,他把人练得整齐划一,这种养成训练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就是坚持。第四,及时评估和奖惩。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千万不能月初的时候说,孩子你要养成好习惯,到月底我来检查。这没有用。为什么?小孩子忘性都比较大,年龄越小,忘性越大,必须及时地评估和奖惩才会有效。

北京有一个妈妈,她儿子小学五年级,写作业坐不住,老站起来东张西望、磨磨蹭蹭。妈妈急死了,就找了自己学心理学的亲戚求助,这个心理学的硕士就教她怎么培养好习惯、怎么改正坏习惯,妈妈照着亲戚教的方法去做,果然很成功!

第一步是观察。怎么观察?儿子开始写作业了,妈妈找个地方坐着,妈妈坐的这个位置能看到儿子,儿子不一定注意到妈妈。妈妈发现儿子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了七回,一会儿拉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找找有没有动画片;一会儿站在窗前跳着脚往下看,看谁在那儿玩……一站起来,就半天不坐下,不到十分钟又要站起来,这个学习是又慢又长又不好。

第二步是引导。观察清楚后,妈妈就说:“儿子,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一定能学习好,刚才我给你数了数,你一个小时站了七回,是不是有点多了?”儿子一听,有点不好意思。妈妈说:“儿子,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三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心想妈妈还让我站三回,就说:“三回就三回。”妈妈说:“儿子,军中无戏言!你要是能够做到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说:“真的?太好了。”妈妈说:“你先别开心,有奖励必有惩罚。如果你写一小时作业,站起来的次数超过了三回,当天晚上的电视不能看,包括动画片。”母子协议达成了。

五天下来,儿子三天做到了,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有两天忘了,到晚上6点钟,条件反射地想看动画片,跟妈妈说:“好妈妈,求求你,让我看动画片,我一定好好学习,再不站起来了。”妈妈:“不行,说话算话,怎么能够出尔反尔呢?”任儿子百般央求,也坚决不同意,儿子算是记住了,说话要算话,可不能够乱说。

第二个星期开始了,儿子写作业,刚坐一会儿就想站起来,这就是习惯,但又马上提醒自己,我只能站起来三回,我得省着点用,晚上6点才能看动画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儿子做到了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妈妈说:“儿子你真棒,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两回能不能做到啊?”儿子说:“可以!”第二个月站起来两回,第三个月站起来一回,站起来一回是正常的。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儿子养成了专心学习的习惯,用一个好习惯替代了一个坏习惯。

我从这位妈妈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叫加减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他、鼓励他,让好的行为多多地出现,从21天到90天,好行为坚持越久,好习惯就越牢靠。培养好习惯就像缠缆绳,只要你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变得牢不可破。改正坏习惯不能指望一刀斩断,要用递减法,只要孩子的不良行为在减少,就被允许,甚至被奖励。这位妈妈成功有两大秘诀,一是用递减法。孩子原来一小时站七回,现在允许他站三回,然后逐渐减少。二是及时评估,用孩子最喜欢的看动画片做奖惩,非常有效。

大家也不要盲目地、机械地模仿。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要是做不到,不许看动画片。孩子可能会说,不看就不看!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做到了我奖励你10块钱。孩子说,10块钱太少了,我上奶奶家撒个娇,奶奶就给我50块钱呢。这个奖励必须得让孩子非常动心才有效,这在心理学上叫强化物。第五,形成环境。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风气,是成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人大附中有一些外教,有一位美国教师跟我说,我很愿意当老师,到人大附中后,好多学生向我提问题,我很喜欢,但我很不适应。在美国,不太熟悉的人讲话得隔着一米以上,可是中国的学生根本不管这些,跟你讲话时离你很近,而且越靠越近。慢慢地这位美国教师就习惯了,没想到他回美国以后,他的朋友都害怕他,因为他跟人说话就会盯着人往前走,这就是入乡随俗,时间久了就习惯了中国人的一些做法,在中国养成了一些习惯。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建议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培养孝心开始!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孝心就很难有爱心。现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200%,孩子对父母的爱好像是有点稀缺,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中国孩子没有爱心、不懂得感恩,我认为是我们那种错误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爱心、感恩。

中国的好多妈妈自己生病了、很不舒服了,还照样去接孩子,而且给孩子拿着书包,甚至还要去买菜,回家还要做饭。这个时候,孩子就跑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了?有的妈妈就会说:哎呀,你甭管我,玩你的,我死不了,你甭操心。这就是很不明智的说法。孟子曾经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人人都有同情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就是说爱心的萌芽从同情心开始。孩子跑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了?这就叫“恻隐之心”。这个时候你说,你甭管我,你玩你的。这就是剥夺孩子的同情心、孝敬心。时间长了,你老拒绝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妈妈都是铁打的,妈妈的事我永远不用管。甚至有的父母很不明智地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孩子从小都爱干活,你包饺子,他会说“我也包,我也包”。你洗衣服,他会说“我也洗,我也洗”。我给大家一个忠告:千万别让你的孩子吃独食!如果你说我不会教育孩子,那我就告诉你,很简单,给孩子的任何好吃的东西都要分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家里有几个人就把它分成几份儿。你就当着孩子的面把你那份儿慢慢悠悠地有滋有味地吃下去,这就是教育。

我在主编《少年儿童杂志》的时候,一个人写的文章让我很感动。他说,当年我们家都住在一个小山村里边,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有时候会给家里寄一点好吃的东西,点心啊、水果啊。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爸爸寄来的点心能把我们馋死,可是让我最不能理解、最难忘的是我奶奶拿到这个东西之后,从来都是把它先分成若干份,哪怕一个苹果也要切成一半,再切一半,点心也切成若干份,拿给左邻右舍分享。而且家里谁在外边干活回来晚,就给谁多留一点。孩子们馋得都跟猴子似的,但是奶奶就是慢慢悠悠地切啊分啊、切啊分啊。他们不能理解,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送人呢?最后作者说,等我们长大了之后,才意识到奶奶这样做的重要。他们兄弟姐妹都有分享的习惯,从来不会吃独食。不论他们在什么地方,人际关系都很好。大家想想看,一个老想吃独食的人,他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吗?而养成分享的习惯显然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有的孩子跟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不象话。我学习的时候她老看电视,看得我心里都痒痒的,我也老想看电视,可我不敢过去看,我就把门开着缝,用耳朵听电视。”听电视多累啊,还不如过去看呢。所以,家里有一个读书的孩子,就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我给大家一个非常具体的建议: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看电视。这个时候家里最好是不会客、不开电视,父母要么做家务,要么也学习。浙江一个教育局的局长就这么做的,他的孩子感到心里非常平衡、安慰。后来这个局长跟我说,我通过克制自己不看电视、不打麻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养成了好习惯,孩子也发展得很好。

前面说过,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我只解释其中的一个侧重,什么叫智慧性习惯?什么叫动作性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这是动作性习惯。对于孩子尤其是中学生,特别需要一种智慧性习惯。所谓智慧性习惯,说得大一点就是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德国的许多父母就很注重培养孩子的智慧性习惯。孩子说:“爸爸,明天我想去爬山、滑雪。”德国的父母会问:“你的计划呢?”孩子说:“没有计划,我去就是了。”德国的父母就会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做计划做论证就会发现你要做的事到底可行不可行,你跟谁去?几点去?人家营业不营业?在哪儿吃饭?怎么回来?带什么工具?这些都需要计划和论证。

现在很多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有一种盲目性,比如考大学,有没有认真想过自己适合干什么,适合什么专业?我的观点是,对于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选择非常重要,但好高骛远不行。

做事有目标、有计划极为重要,同时人生目标要大一点。哈佛大学曾对一些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学生们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计划。只有3%的人能写出详细目标和计划,13%的人能写出粗略的目标和计划,84%的人根本就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结果,十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当初13%制订了粗略目标和计划的毕业生光是挣的钱这个容易量化的东西,就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84%的人的两倍。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目标明确而且能够给出详细计划的3%的毕业生,他们挣的钱是其余97%的人的十倍。

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一个理论叫自我管理。十几岁培养孩子的一生,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培养孩子有爱心、责任心,学会尊重、遵守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希望大家都认真考虑一下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家庭的具体特点,然后选择一些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几个习惯,用心培养。

如果觉得《怎样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培养习惯的几大大步骤 你学会了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