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书评:《战天京》

?书评:《战天京》

时间:2018-08-30 05:57:10

相关推荐

我很喜欢70后作家谭伯牛撰写的《战天京》这本书。我喜欢的方式就是读来读去反复品味,结结实实前前后后读了六遍!读完第一遍的感受是,这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书,而读完第六遍,我的感觉却不一样了。这哪是一部历史书啊,这就是一部教人讲故事教人写作的好教材嘛!

《战天京》的全名是《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书中涉及到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肃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等几十上百位晚清政局中的风云人物,包罗“金田起义”、湘军淮军成立、天京保卫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祺祥政变”、“垂帘听政”等脍炙人口的历史片段,前后绵延三十年,可谓叙述范畴声势浩大、写作意图志存高远。按理说,围绕上述人物和事件展开论述的书籍文章实在是繁若星尘,就连涉及类似主题的影视剧也是数不胜数,但这部《战天京》却显示出卓然不同的风采。究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全书的亮点。如果详细论述,则具体概括为三大亮点,一为讲故事的技巧,二为引用解读史料的技巧,三为写作的技巧。讲故事

虽然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你想讲述道理或者陈述想法时,采用讲故事的策略更有成效,但在科班历史学者看来,讲故事显然不够严谨缜密,远没有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的论证来得有效。所以,在看很多历史专著的时候,我养成了看完正文后按符号寻找论证注解的习惯。没了这个习惯,我是很难看懂一些论述观点的。一句话,看鸿篇巨制的历史专著,很累。

但这部《战天京》就不一样。一来因为作者谭伯牛也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大可不必在乎讲故事是否能被专家接受,二来故事本身就很有一番波澜壮阔的戏剧色彩,所以讲起来自然眉飞色舞,引人入胜。

当然,纵然是无拘无束地讲故事,讲得不好就成了废话连篇,讲得太过也就成了戏说野史,这就需要作者具备极好的自控力,收放自如,运用得当。从这个角度看,《战天京》的作者就算是个中高手!

《战天京》作者近照

别的不需赘言,单以书中提到的“李鸿章苏州杀降”这件历史疑案为例。当年李鸿章率淮军和洋枪队收复苏州城时,事先接受了太平军守将的约降。然而等占领城防后,李鸿章却转变立场,悍然杀死了这些降将,这一丑闻血案引得当时朝野大哗弹劾不断,甚至连洋枪队的军官也因为他的背信弃义不守承诺而大发雷霆。

面对留存的诸多史料,作者就采用了一个历史侦探的立场,用探案揭秘的手法抽丝剥茧,时而站在李鸿章的角度进行分析,时而站在太平军降将的立场进行探讨,时而站在恭亲王以及曾国藩这样离现场很远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眺望。通过如此多角度大纵深全方位的分析,最终将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极大限度的还原,最终令读者恍然大悟。

这种讲故事的手法,就如同李开元教授的《秦迷》一样,深入历史现场,还原“案发始末”,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岂不快哉?

用史料

相对于其他朝代的历史,清朝尤其是晚晴历史就愈发记载得繁复详细,因为留存的史料书证较多,学者专家可供探寻的“宝藏”非常广博。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研究的灵活度,因为资料有时恰恰会遮蔽研究者的眼睛,阻挡大家论述推理的自由。而《战天京》一书则在如何运用史料方面,开辟了一条有意思有趣味的路径。

《战天京》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使用了名臣遗留的书信、奏章、笔记等正史之外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更能体现当事人的真实心境和许多被后人忽略的隐秘情节。这就好像我们看到“某某背后的故事”或者“这些事情你应该知道!”之类的标题党,被一股劲头推着自己读下去,找到答案。

比如书中谈到曾国荃率湘军围困天京城却久攻不下,朝廷就下谕旨命李鸿章的淮军前去驰援。这下子就热闹了,一方面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实在不乐意有人跑过来抢功劳,另一方面李鸿章也是洞若观火铆足了劲儿就是不执行。面对这个有趣的局面,作者没有卖弄自己的文笔,而是充分让几位当事人当年的亲笔书信和奏折来说话。

书信中,曾国藩告诫弟弟不要因为淮军助剿而心生怨愤,同时也在隐晦地教导他如何把握战场指挥权,老谋深算城府极深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同样是在书信中,李鸿章再三向老师曾国藩表明心迹,绝无抢攻的念头,同时又在与曾国荃的信中以兄弟想称甚至还为对方出主意想对策,满是尊师重道讲义气的派头。但是李鸿章又在对朝廷的奏折里闪烁其词,一会儿是需要休整,一会儿是粮饷不齐,一会儿是道路不畅,总之就是推三阻四地不执行,让朝廷也没了脾气,只好作罢。李鸿章“爱打痞子腔、遇到红灯绕着走”的性格特征暴露无遗。

同时,作者对这些书信奏折的来源,也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分析比对,绝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比如他就直言,后来公开发布的曾国藩家书已经被当事人“删改”,不再是事实原貌,而自己引用的这几封家书,正好是民国年间侥幸留存的书信原稿,可信度极高,最能表现曾国藩当时的态度。

写文章

在我看来,读一本书,除了获取书中的观点,另一收获就是学习作者的文笔妙处。《战天京》这部书的好处就在于,单就写文章而言,居然有两重妙处!

这妙处之一,就是作者自己的文笔。作者叙事看似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但却建立在颇为深厚的文科功底之上,否则面对这么多的史料,处理如此复杂纷繁的人物关系,一定是无法驾轻就熟的。尤其是作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白话文与文言文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半文半白,不仅毫无晦涩卖弄之处,反倒显出文笔的老到。

比如在写到李鸿章想方设法不去搅曾氏兄弟的好局,绞尽脑汁不去助剿天京这件事,作者的笔触就如汪洋流水,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无疑是当事诸人的心声。克复南京,可以名垂青史,可以身膺旷典;倘若躬逢其盛,谁不攘臂而争,谁能袖手而让?于是,南京攻防战,不但是敌我之间的战争,也是盟军内部的博弈,既有浴血坚城的壮举,也有兄弟阋墙的机心。”一番精彩的旁白,令读者感慨万千。

妙处之二,则是文中诸位名臣书信奏折的文笔。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为书生带兵,本身就是文坛领袖,执笔表情达意自然功夫一流。在读故事的过程中看他们的书信内容,不啻于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获益匪浅。

曾国藩奏折原件

比如书中提到曾国荃因军功被擢升为浙江巡抚,享有了专折奏事的权力。为了不让这个粗通文墨情绪冲动的弟弟丢丑,曾国藩连去几封书信,劝导弟弟学习如何写奏折。曾国藩先后提到写奏折的要领,诸如新手写奏折“非有要紧事件,不必专衔另奏”;诸如写奏折时“眼界不必太高,自谦不必太甚”,告诫弟弟要脚踏实地言之有物;又诸如督促弟弟尽快提升自己的文笔,具体方法是“选当今好手的奏折圈点,每折看两遍,一遍看其办事之主意,大局之结构,一遍看造句下字之稳否,一日看一二折,坚持一个月后再参看古人奏稿”。

甚至于,曾国藩简直为弟弟操碎了心,还贡献出自己写奏折的心得秘笈。他说,奏折写作有格式,呈递有流程,内容涉及各方利益人情,必须详略得当又关乎朝廷对自己的长期信任,所以,面对具体问题,绝不能仓促写成,没有考虑清楚时最好不说或者少说,“愈短愈妙”。

看到这里,一篇如何写好总结报告的教程赫然在目。难道,这部《战天京》还不算是一部好教材吗?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爸鼻马迷”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如果觉得《?书评:《战天京》》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