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诗歌讲平仄源于他 南北朝名士"竟陵八友"之一沈约

诗歌讲平仄源于他 南北朝名士"竟陵八友"之一沈约

时间:2024-02-11 16:20:50

相关推荐

12

“竟陵八友”之一沈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文人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在一起畅谈人生、交友游玩、诗词歌赋。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其实还有“竟陵八友”。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雅好文学,广纳名士,一时文人都云集门下。其中有八人最负盛名,即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即是“竟陵八友”之一,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

1 “四声八病”

沈约(441—5),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

他生于官宦之家,出身名门。历史上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

然沈约因父亲去世早,幼年四处流离,十分孤苦。但他笃志好学,刻苦攻读,博通群籍。后出仕为官,历仕宋、齐、梁三朝,梁武帝时封侯,官至尚书令。

沈约极富史学才能,编撰有诸多史书,如《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等。其中《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

沈约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于诗歌韵律方面贡献突出。他写了一本很牛的书——《四声谱》。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四声”可能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存在,但作为概念的提出则始于南北朝。

齐、梁之际,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沈约将同时代的人周颙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归纳出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说的调和平仄。同时,他还提出了“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律上的毛病。

这种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创作出来的诗被称为“新体诗”,相对于不受格律限制,原始而自然的“古体诗”而言。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沈约及“竟陵八友”其他人都是“永明体”诗歌的创作者。

金华沈约公园

“永明体”的产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为初唐之后兴起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人的大部分诗歌即是“近体诗”。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诗人贾岛感叹佳句难得的背后或许就有沈约的影子……

2

“玄畅八咏”

出仕后的沈约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早年任东阳郡(今大部在浙江金华)太守时勤政廉洁,造福一方。据史料记载,公元494年,沈约开始兴修水利,发动百姓对婺江河道进行疏浚,后来又在婺江北岸修建了“玄畅楼”,并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登玄畅楼诗》《八咏诗》。

《八咏诗》

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

岁幕愍衰草,霜来悲落桐。

夕行风衣鹤,晨征听晓鸿。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金华八咏楼

沈约写完此诗,意犹未了,于是又将诗中的每句为题,扩写为八首诗歌,合计1800多字,成为当时文坛上的长篇杰作,被后世称为“玄畅八咏”,所以从唐代起遂以诗名改玄畅楼为八咏楼,以志纪念。

“玄畅八咏”以诗言志,忧国忧民、心怀苍生,体现着沈约对德行操守的自省与警励。“清心矫世浊,俭政革民侈。”(《八咏诗· 被褐守山东》)濯污扬清,去除世风之浊,谓“清心”;清正廉明,戒除奢靡之风,谓“俭政”。沈约虽身为太守,日常生活却异常简朴,崇尚淡泊明志,注重洁身自好。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沈约的住所竟然在城外郊区,其目的就是远离酒色与应酬。

沈约之后,历代文人游八咏楼,题咏颇多。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避难金华时,登八咏楼写下了《题八咏楼》。诗云: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月上八咏楼

沈约的诗文警句和为人处世风范更给后世子孙留下了深远影响。在离八咏楼不远的一个古村中,他的遗风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3

“仁义古村”

山头下古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境内,景色怡人的潜溪和航慈溪蜿蜒流淌,在此汇合,注入八婺大地的母亲河——婺江。清澈甘甜的溪水流经千年,滋养着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在这双溪汇聚、背靠山岭的宝地间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山头下古村。

沈氏宗祠

明朝景泰年间,一支沈约的后裔迁居至此,繁衍至今。一同带来的还有13则《沈氏家训》

“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总纲39字,言简意赅,琅琅上口,而每一则后面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子孙不许沉酣杯酌,喧哗歌舞

子孙不许沉酣杯酌,喧哗歌舞,不顾尊长。若奉延宾客,虽雅歌投壶,亦诚悫端肃,不必强人以酒,失容失德。

——摘自《沈氏家训·敬长上》

【译文】

子孙不许沉迷酒色歌舞,眼里没有长辈。如果陪宾客吃饭,即使有歌舞和投壶这些娱乐节目,也应该真诚肃谨,不应该强迫别人喝酒,从而有失自己的德行体态。

村内的“五行八卦”古巷

村内古巷

《沈氏家训》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极为注重内心修炼,特别强调严于律己,以慎独为本,去除内心浮躁,摒弃华而不实。《沈氏家训》的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家族中一旦出现不孝不义者,一律以家法从严处置:“朔望会聚,拘祠责治毋纵。”

子孙须教读书知礼,不失为人之道

圣贤法度之言,经常之语具载方策,学则得之,不学则失之。故子孙须教读书知礼,不失为人之道。

——摘自《沈氏家训·务耕读》

【译文】

圣贤的言论、法律条文和经常用的话语都写在书上。学了就得到了,不学就错过了。所以子孙应该教以读书明礼节,不错失做人的道德。

《沈氏家训》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凡读书者……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笔墨,进学者给与花红,示劝贤培国器也。”家族子孙一旦培育成材、出仕为官,则必须牢记祖训教诲,以实际行动严格做到“清心俭政”,并接受整个家族的监督。

山头下村还流传着许多仁义故事。村中有一座古桥“仁寿桥”,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牢固如初。公元1841年,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喜逢80大寿,子孙们合计着做一场体面的寿宴,沈感卿知道后,对子孙们说道:“你们不必为我的大寿浪费银两,把这些银两捐了吧,在潜溪上造一座石桥,方便乡亲们过河。”两年后,经过子孙们的共同努力,一座3孔石墩桥终于建成。为了纪念这位“私财不吝而公奉必约”的贤者,乡亲们将此桥命名为“仁寿桥”。

仁寿桥

无巧不成书,2001年,沈约第四十六代孙、抗日游击队老战士沈仲阳遗孀也迎来了80大寿。四个儿子效仿先祖,征得老母亲同意后,将祝寿款捐于公益,捐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环村道路,村容村貌为之一新。

感人一幕,在再次重现。因“仁寿桥”较狭窄,无法通行机动车辆,于是,沈约第四十九代孙沈才兴慷慨解囊,捐资50万元,在“仁寿桥”上游又建起了名为“余庆桥”的新桥。

一座座古桥、新桥,装点着潜溪,方便了行人,也让山头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仁义古村”。

古村瑞雪

千古风流八咏楼,并未因岁月风雨而褪去昔日的光华,八咏辉章,传唱不息。五百多年来,沈约的修身、为官思想与《沈氏家训》一道,成为山头下村沈氏一族的齐家之法,润泽着后世子孙。一座古村的故事,也因为那一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传承而熠熠生辉。

如果觉得《诗歌讲平仄源于他 南北朝名士"竟陵八友"之一沈约》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