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鼻腔鼻窦乳头状肿瘤面面观(一)

鼻腔鼻窦乳头状肿瘤面面观(一)

时间:2024-02-27 12:33:12

相关推荐

导读

头颈部肿瘤中,鼻腔鼻窦(sinonasal)乳头状肿瘤并不常见,但却包括了一组生物学行为各有差异的肿瘤,具体如乳头状瘤(包括内翻型、外生型、嗜酸细胞型)以及部分乳头状瘤基础上伴异型性的病变、直至相应的癌。该组肿瘤有些与某些特殊环境因素有关,如吸烟、木屑等;有些则有特异性的分子遗传学异常。近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病理专家Weindorf等人在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官方期刊《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杂志就鼻窦乳头状肿瘤病理诊断问题撰写了专门综述。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鼻窦乳头状瘤

鼻窦乳头状瘤也称为Schneiderian乳头状瘤,是一种发生于鼻窦黏膜(Schneiderian黏膜)的良性上皮性肿瘤。所谓Schneiderian黏膜是指含有呼吸型假复层柱状上皮、基底细胞不明显、产黏液的杯状细胞数量不一的外胚层来源上皮。

尽管鼻窦乳头状瘤发病年龄宽泛,但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该组肿瘤预后极好,但常见复发、甚至局部破坏性生长;此外,有少数病例可出现恶性转化,并可能伴同时性、或异时性的癌。

鼻窦乳头状瘤有三种组织学亚型,分别是外生型、内翻型、嗜酸细胞型,各亚型之间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形态学及分子遗传学表现等,详见表1。

表1. 鼻窦乳头状瘤特征概述

1.鼻窦内翻型乳头状瘤

鼻窦乳头状瘤中最常见亚型为内翻型乳头状瘤,一般表现为累及鼻腔侧壁和/或鼻窦的乳头状瘤样、草莓样肿物。尽管临床生物学行为为良性,但一般生长极快,可以填满鼻腔和/或鼻窦;个别情况下也可出现局部侵袭性并累及下方骨组织,此时应注意排除恶性转化可能。

镜下这一亚型呈显著内翻型生长,具体为不成熟鳞状上皮在水肿间质内形成增生的缎带状、巢状结构。部分肿瘤可随着鳞状上皮的逐渐成熟而出现应激性改变、间质纤维化、玻璃样变等,也有的出现局灶角化;但内翻型乳头状瘤中上皮内会特征性出现中性粒细胞的炎症。

图1. 鼻窦内翻型乳头状瘤:显著内翻型生长,呈缎带样,上皮内有显著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本文原作者所在单位最近研究发现,鼻窦内翻型乳头状瘤中大部分会有EGFR的活性突变,但少部分病例会有低危型HPV感染,而这两者之间是互斥的。

2.鼻窦外生型乳头状瘤

鼻窦外生型乳头状瘤位居鼻窦乳头状瘤常见亚型第二位,一般表现为累及鼻中隔的息肉状、菜花样肿物。临床上患者年龄稍低,尽管常见局部复发,但预后极好;罕有恶性转化。

形态学上,鼻窦外生型乳头状瘤类似其他部位的良性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具体为具有纤细纤维结缔组织轴心、衬覆不成熟鳞状上皮的乳头状结构。与鼻窦乳头状瘤其他亚型不同的是,上皮内中性粒细胞炎症不常见,但有机械刺激时可在表皮出现中性粒细胞、并伴局灶角化。与其他部位的良性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相似,鼻窦外生型乳头状瘤与低危型HPV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因此常见局灶挖空细胞改变。

图2. 外生型乳头状瘤:外生性乳头状生长,偶有病毒感染表现。

3.鼻窦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瘤

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瘤是鼻窦乳头状瘤中最少见的亚型,一般表现为累及鼻腔侧壁和/或鼻窦的外生型乳头状肿物。其临床预后和内翻型乳头状瘤相似,恶性进展的风险低至中等。

形态学上,鼻窦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瘤表现极为独特,具体表现为外生型生长与内生型生长混杂,增生的细胞为立方状至柱状,伴大量嗜酸性胞质。与其他亚型鼻窦乳头状瘤相似的是,该亚型中也会混有灶性的纤毛状柱状上皮,但这一亚型中会特征性的出现大量上皮内微囊及中性粒细胞微脓肿,低倍镜下呈“瑞士奶酪”样表现。

图3. 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瘤:既有外生型生长、又有内翻型生长,细胞嗜酸性表现,伴大量微囊及上皮内微脓肿。

与内翻型乳头状瘤相反,本文原作者所在单位最近的研究表明鼻窦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瘤具有KRAS的活性突变,无EGFR突变;此前的研究也表明,鼻窦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瘤与HPV感染无关。

未完待续

如果觉得《鼻腔鼻窦乳头状肿瘤面面观(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