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高惠敏硬笔书法理论:马明得奖闲话

高惠敏硬笔书法理论:马明得奖闲话

时间:2024-05-23 21:06:21

相关推荐

【本文选自《阿敏硬笔书法理与实践》】

马先生是我母校南师附中的老师和副校长,我们彼此很熟悉,他对我感情也是既亲切又深厚的。可是,事到临头,真正动起手来,我又感到笔涩辞穷,夙愿难遂一一实在,他那些既丰富又深沉的“人物色彩”叫人不知从何落笔。面对稿纸“文思如涌”,却是左支右绌难成一字。越是想得多,越是觉得对他的认识太浅,似乎越发有点生疏起来。

这篇文章本应该谈谈他的书法和得奖,但凭我直觉,区区书艺只是他事业中的高山一石,银河一星。星星虽亦耀眼,毕竟还是因为有太阳在。由此再来看他的得奖,实在是忙里小憩时的一杯茶一支烟。在这样的事情上大做文章,既不准确又不客观;如果再引得读者以为一心写字就能把字写好,那就更是拾得芝麻,丢了西瓜,我也成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罪魁祸首了。

写马明会有言难尽意之感的人,恐怕不只我一个。江苏省电视台因为马明先生在全国银牛书法大赛中得了硬笔书法一等奖(他参加比赛,实在也是别人怂勇,自己听便,一共只参加过这两次),要拍个两、三分钟的特写,结果上门一采访,オ发现他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数学家、教育家。于是连忙改写脚本,搞成一个“人物专题”,起名《事业外的追求》。

马先生又成了听命的“演员”,上上下下折腾了好几天。顺便说一句:《事业外的追求》,这个片名似也值得推敵。事实上,马先生于书法得奖既没有“追”,也没有“求”,写字只是他工作的一种调剂,一种享受。况且,成功的事业是一种多层多面的“化合物”,一定把写字推到“事业外”,把艺术关在科学隔壁,似乎也与情理不合。马先生于此不知有何高见?我自己倒常听他说,搞科学的要不懂点艺术,没有一点“形象思维”,缺乏“美”的灵感,科学大致也是搞不好的。爱因斯坦的音乐素养,不就促进了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形成了他那独特的“美学的”“直觉的”思维方法吗?电视台同志拍片的初衷,也许是发端于“得奖”,继而又从“得奖”中发现了马明的书法魅力,最后终于找到了事情的本质一一人。真正的艺术,它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对世界、社会、历史、专业都有相当理解的人。如果撇开了这个实质,谈书法只是着眼于如何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如何临帖千百遍,得奖几十回,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显得单薄了一点,表面了一点呢?

我这样说,读者该不会误会我是在否定下苦功吧?那么,马明先生究竟是如何下苦功的呢?很可惜,我实在无法描述,因为我没有亲见。知识分子下苦功,大多是那种紧张、繁复的个体脑カ劳动。真到别人一参观,苦功便下不成了,只好大家吃茶聊天,轻松一会儿。出于这样的理解,我是很少去打扰他的。

我们现在知道的某某人如何下苦功,“退笔成家”、“废画三千”,那都是作者事后的自我介绍,一一可是马先生却从来不说。不过从他的书法造诣上看,没有幼时的学养和训练,没有后来长期的思索、吸收、试验和创造,是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的。他的硬笔书法反映出对毛笔的认识,对钢笔的轻熟,对意匠的锻炼,对硬笔书法功能的理解以及对纸张,水份、墨色的研究…

一切都在不言中,尽在作品上呵。

值得注意的是,对硬笔书法的这些研究只能占据他全部生命的一个“零头”。马明先生的绝大部分精力,还必须用在数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上。马先生是中学特级教师,他的数学课在教育界是16享有盛名的。他的学生,很多已在数学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就拿文化革命后入学的学生来说,有的获得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有很多考入了名牌大学或已出国进修。南师附中毕业的学生,就是在中国科技大学这样强手如林的学校中,数理成绩也还是名列前茅、头角峥嵥的。这样的收获,不也正反映出辛勤园丁孜孜不倦所下的苦功吗?

学生成绩好,分数高,大家以此奉为圭桌,趋之苦鹜,马先生对此偏偏又不很看重,他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能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人。一九七九年高考复习,临阵磨枪,寸阴似金,马先生安排的课程却拨出七十五课时去讲那些已经明文规定考试不考的内容!他要学生系统完整地认识数学这门科学,从“学会数学”这件事中培养出“会学数学”的那种人。

一九八O年马明先生到北京参加全国高考出题,临时发现出好的考题中有与他刚给学生考试过的题目雷同,马先生立即郑重说明要求修改,受到了同行和教育部领导的由衷尊敬。在众人只盯住分数线、升学率的“时尚”中,马先生注重的还是人的根本一一永远保持高尚品格的诚实的教师,能够接受各种考验的过硬的学生。正直、负责,这两个极为平淡的词,却是任何从事求真求美的事业的人最需要的基本功!

马明先生说:“教师的苦功应该反映在学生的轻松上”。学生上马先生的课,老觉得四十五分钟时间太短,数学成了其美无比、其乐无穷的东西。2的五十次方是多大的数?马明先生的提问别具格:“把一张报纸对折五十次,大概有多厚?”他提示同学们拼命往大里猜。大家交头接耳,一阵骚动,老实的猜有“尺把厚”、“好几丈”,胆大的说“有好几百米高”,结果一算出来,原来那厚度竟超过地球到月球距离的好几百倍!真叫人大吃一惊。最刻板的全等三角形判定,马先生的办法是叫学生配玻璃:“一块三角形17的玻璃摔成两半,现要重新配一块同样的,请问是否要把这两半全带到玻璃店去?”学生争了半天,最后才发现只需带上那块剩两个角的。诸如此类妙趣横生的提问,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在琢磨设计,而马先生这种溪径别出的“蜻蜓一点”,貌似轻松幽默,课外花的功夫,恐怕多少架B-52也载运不起吧?这样活的思路,美妙的情趣,一方面固然与马先生多年的实践,精深的研究有关,另一方面,你能说与他入神的书法,广博的修养毫无关系?反过来我们再问一句,这样的机敏、深刻、处处洋溢着创造和活力,难道不是一个书法家最可贵的艺术素质吗?

马先生是善于变苦为乐的。他的身体可真算不上好,但是为了社会的需要,他还不得不经常参加各种活动。马先生是南京市人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最近还被国家教育委员会特聘为中学教材评审委员。大大小小的头衔,总有十几个吧!叫人吃惊的是,在这样熙熙攘攘中,他还有近百万字的专著、论文、科普文章出版问世!马先生今年五十七岁,但生命和时间毕竟是一个常数。真不知道他是运用了什么神奇的排列组合求出这样的最大极值的!最近,我又在《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他多年的心血积累一一二十五万字的《马明数学教育论文集》即将出版,真叫人难以置信!据我知道,他是认真到连文章中的几何插图都要自己动手的人,可谁能想到,这样大的工作量是他在病床上用三个月的时间整理完成的说了这么多闲话,也该“见好就收”了。

不过,我想马明先生的为人治学对广大钢笔字爱好者来说还是会有启发的。一个人字写得好又得了奖,这也是前进道路中的一块必要的有用的基石,能把这方面的收获揉合到更高更伟大的理想和事业中去,对社会对人民会产生更大的益处。

我从马先生的所作所为中受到的启发是:大凡一个人要真的在事业上有点成绩,必须同时有很多支柱支撑着,这里面有道德的、哲学的、科学的、文化艺术的以及个入素质方面的种种支柱,支柱越多越坚实,达到的峰颠就越高。既然能达到相当的高度,那么这支柱本身也就是不低的。这些支柱之间,相互也在支持、影响:取其中任何一个作为主音,其它支柱又成了这个主音的和弦,汇成一个新的音型。

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再加上适当的气候,这个音型也一定是出众的,丰富多彩的马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出版数学教育论文集的中学教师,他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上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旋律和风格,书法是这个旋律中的一个音符,也是帮助他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支柱。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来摆正钢笔书法和工作、事业的关系,又能常常以马明先生这样的榜样来鞭策自己,那么,在我们因对写字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发现而意满志得,或者比赛得了奖而沾沾自喜的,同时,是否也会感到一点点脸红心热呢?

如果觉得《高惠敏硬笔书法理论:马明得奖闲话》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