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必须从娃娃抓起:爱国主义为什么是现实的

必须从娃娃抓起:爱国主义为什么是现实的

时间:2023-02-08 18:05:12

相关推荐

一位身在美国工作的朋友,对于当前疫情的最深感触,居然不是可能面临的感染危险,而是这一过程中孩子内心关于国家概念的变化。

最近与在美国居住的一位同学网上联系较多,最多的话题自然是当前的疫情。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蔓延,大家的思想观念都在或多或少的变化,但是最让他感觉深深忧虑的,却是刚刚10岁的儿子,在言语中流出的陌生感。他明显感到,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孩子,对祖国的感情和认同过于淡化了。

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同学考取了国内一所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在大家忙着工作、婚姻、家庭的时候,他悄然去了美国留学,在纽约就业后顺利拿到了绿卡。但是他将来还是想回国的,一则父母亲人都在国内,还是有所恋家,二则在外总有漂泊的感觉,不踏实,三则他觉得自己还是有很重的祖国情结,因此保留了国籍,算是一个漂泊海外的中国人。

结婚生子后,虽然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美国籍,但与同是留学生的妻子达成一致,让孩子多接触多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让孩子明白根脉在中国,未来的路也在中国。孩子小的时候还算顺利,但是慢慢的在与孩子的讨论中,他感觉越发吃力,孩子作为异国公民的自我定位越发强烈。特别是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孩子的观点和认识明显变化,对中国已经产生了许多固执的误解,而且是强辩力争。他有一种感觉,或许这个孩子以后很难再有他们期望的情感认同了。

不知如何安慰,只能安慰说“树大自然直”。但是树大真的可以自然直吗?或许未必。孩子生活在国外,接受所在国家的教育,培育对于所在国家的情感,那种从小培养起来的基础观念,恐怕将来是很难改变的。虽然他们极力在家庭教育中进行了艰苦引导,但是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内容,却在更有力地诱导着孩子的思维和认知。

无论哪个国家,都深知“知之愈深,爱之愈切”的道理,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融汇到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这一过程形成的固化意识,足以影响甚至决定孩子一生的情感基础和思维方式。无论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开展的“公民教育”,还是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进行的“政治教育”,都时时处处让青少年一代认同本国现行制度和政策的合理性、正确性、神圣性,进而拥护、热爱本国现行的制度。所谓耳濡目染,在这样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孩子,对于大洋彼岸的“父辈祖国”,还会有多少感情和认同呢?

转而想到疫情期间沸沸扬扬的1.5万英国小留学生的事情,或许人们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让这些孩子回到祖国,而是他们小小年纪就踏上异国土地,接受当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民族教育,而对于祖国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却随之淡化,他们的脑海和内心充满的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国家。这样的教育模式和留学目的,或许才是大家思考和热议的主题。正如“三观超正”的浙大党委副书记、“网红教授”郑强所说:把小孩子送到外国上中小学就完蛋了!想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抹黑外国教育,而是当孩子连个人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都缺失的时候,他就永远无法找到自立自主的感觉。

正是对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和考量,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就修订了《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明确规定,“相关实体要致力于培养及促进受教育者爱国爱澳、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尤其应“培养其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使其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其特色教材《中国外交知识读本》和《品德与公民》等,更是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纳入课程框架规定范畴。不仅如此,他们编写了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作为配套的推广教材,大力开展国情国史及爱国爱澳教育,让青少年在学习之中自然迸发与祖国血脉相连的思绪和情感,根深蒂固。

而反观部分青少年在香港乱局中的站位和表现,何尝不是对国家认同感不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淡薄的表现,何尝不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缺位的影响呢?正如香港许多有识之士所说,“香港一些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激进,根源在学校,关键在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要为香港疗伤,必须强化源头治理,痛定思痛,改革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铸魂工程。我国在中小学教育中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数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爱国思想越来越深化,爱国情感越来越浓厚,爱国行为越来越理性。但是,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还有一些行为要反思,还有一些现象要审视,还有一些理念要转变呢?

同样作为一个父亲,我与那位身居美国的同学一样,对于青少年的内心成长也有所焦虑。我们看到,中小学课程中对于所谓主科、副科的划分是不言自明的,中小学生对这一原则把握也是非常明确的,那么长期以来感觉理所当然的划分,是否也是一种厚此薄彼呢?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老师只注重考虑文化课的教学和成绩,而爱国主义内容却空洞陈旧、可有可无,所谓重视体现在哪儿?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只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尽各种办法提高所谓主科成绩,锻炼各种技巧技能,而对孩子民族信念和爱国情怀的培养却不闻不问、不教不传,口中谆谆教导的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而不是“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这样的差异,难道不是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重要一环吗?走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又有多少孩子心中的偶像是各种演艺明星、富豪大腕,而不是钱学森、袁隆平、杨利伟一样的爱国杰出人士呢?

爱国主义教育,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抽象的甚至虚幻的,但国内外教育情势却恰恰说明,它确是现实的更是不可忽视的。大处着眼,它关乎民族之未来、国家之未来;对个体而言,他关乎孩子的未来,关乎其成长的方向,关乎安身与立命。一个没有真正家国观念和民族情怀的孩子,也是没有正确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的,也很难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与大多数人殊途同归。特别是在国内外形势快速变化和文化冲击日益明显的今天,在各类信息漫天盖地、各种风气滋生蔓延的当下,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标尺,主动融入时代推进的浪潮,很可能就会被旁生的枝节裹挟而下、随波逐流。

于家国大义,于人生发展,爱国主义都是一个极其现实和重要的命题,而这一切,都需要从娃娃起步,从青少年抓起。

如果觉得《必须从娃娃抓起:爱国主义为什么是现实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