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芝麻细菌性斑点病

芝麻细菌性斑点病

时间:2022-01-10 01:58:29

相关推荐

报检植名称:芝麻

报检类型:病害

检测认定:芝麻细菌性角斑病

中文名称:芝麻细菌性角斑病

中文别名:芝麻假单胞叶斑病、芝麻细菌性斑点病

病原中文名称:丁香假单胞菌芝麻致病变种

病原分类地位:丁香假单胞菌芝麻致病变种

病害类型:细菌

地理分布:湖北、四川、江西、广西等南方芝麻产区发生较多,近年河南、新疆也有发生

主要寄主:芝麻

危害部位:叶片

传播因子:种子、叶片、病残体、土壤

防治指标:(不详)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发病。幼苗刚出土即可染病,近地面处的叶柄基部变黑枯死。成株叶片染病,病斑呈多角形,大小2~4mm,黑褐色,前期有黄色晕圈,后期不明显。湿度大时,叶背溢有菌脓,干燥时病斑脱落或穿孔,造成早期落叶。

病原形态特征:

Pseudomonassyringaepv.sesami(Malkoff.)Youngetal.称丁香假单胞菌芝麻致病变种,属细菌界薄壁菌门。菌体杆状,大小1.2~3.8×0.6~0.8(μm),单生或双生,无荚膜无芽孢,极生2~5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生长适温30℃,最高35℃,最低0℃,41℃不能生长,致死温度约49℃。病菌有2个生理小种。

侵染循环:

病菌在种子和叶片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也可在病残体中越冬,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1个月,4~40℃条件下病菌可在病残体上存活165天,在种子上能存活11个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高温、高湿与高温、干旱交替发病重。

(5)早春温暖多雨或夏天连阴雨后骤晴,气温迅速升高时易发病;连续三天大雨或暴雨易发病;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或寒流来早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6)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7)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8)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重病株,并带出田外销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9)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二、生物防治

(1)浸种剂:

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4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2)发病前喷施: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

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

10%抗菌剂“401”水剂800~1000倍液

三、化学防治:

(1)拌种剂:

用种子重量0.3%的95%敌克松原粉或50%福美双拌种。

(2)喷施用药:

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0%碱式硫酸铜(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

20%龙克菌悬浮剂500—600倍液

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本站声明:本检测仅供参考,不承担任何承诺与责任。如需确认,请与当地植保站联系。

如果觉得《芝麻细菌性斑点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