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总是哭闹求满足 对于这种情况 家长需懂得孩子的“情绪闭环”

总是哭闹求满足 对于这种情况 家长需懂得孩子的“情绪闭环”

时间:2023-05-31 09:23:31

相关推荐

跟孩子讲道理,大多时候相当于“对牛弹琴”。可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不讲道理,要怎么解决?

一般情况下,家长们无非是采取这几种办法应对:

1、 威胁

“你不听话就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

“你再不安分点小心我打你!”

“再闹把你抓走了!”

采用这种办法,孩子们一半选择乖乖听话,或许是此前有过类似经历,或许是真的害怕爸爸妈妈不要自己,总之,因为恐惧而选择顺从。

而另一半孩子,则很有可能越威胁越凶,这部分孩子大多被称为“倔牛”,面对这种孩子,很多家长脾气一上来,打骂都是有可能的。

2、 哄骗

“你乖乖听话,妈妈等下给你买糖吃。”

“乖,你看那边那个小朋友在玩什么啊?好像是玩具车?”

“回家好不好?爸爸在家里准备了好吃的!”

采用这种办法,父母们最大的目的只是想要孩子暂时停止哭闹,分散孩子注意力、转移孩子需求点等等,总之,什么吸引孩子就用什么哄骗,然而过后会不会兑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长期被父母哄骗,并且不曾兑现的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会越来越匮乏。

3、 无视

“你哭你的,我逛我的。”

“要哭你就哭吧,我在这坐着等你哭完。”

“你以为你哭就能解决问题了吗?你看我会不会理你。”

总之,不管怎么样,孩子一旦开始哭闹,父母立刻东瞅西瞅,只要孩子没有危险,随你怎么闹,几次之后,很多孩子就不会再闹了,但也会怀疑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不关心自己,甚至自责。

爱对于孩子来说,乃是天大的事。在他们眼里,父母的爱几乎就是自己小小世界的顶梁柱,缺一不可,否则世界就会歪掉,甚至崩塌。

4、 劝导

“你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你想用这个东西做什么?”

“家里有类似的东西可以替代它吗?”

能够用这么理智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的父母真是少之又少,然而这其实是最好的办法。

当孩子哭闹时,先想办法安抚好孩子,再好好的和孩子沟通,理智而冷静的询问孩子真正的想法,然后或商量、或劝导,充分考虑后和孩子一起决定是否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者做一个合理的约定,孩子也能学着理智的考虑和沟通,才能不再总想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一看孩子哭闹,说两句不可以,结果发现孩子依然再闹,于是慌忙火急的又想办法去满足孩子,导致孩子越发任性,学会以哭闹达到目的。

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所受的教育、接触的环境等等都会影响父母们教育孩子的理念,而将理念变为实际操作时,又有诸多变故,于是各种应对孩子哭闹的方法五花八门,但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不再继续“无理取闹”。

可事实上,真的是孩子“无理取闹”吗?

父母们总会疑惑,为什么大人越是阻止,孩子越想得到?

也许只是“禁果效应”在作怪。

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尝试,越想触碰。

换到孩子身上就是,父母越不想让孩子触碰的东西,孩子越想触碰。

就像父母把某样危险物品放在高高的地方,本以为孩子拿不到就不会想要了,可当孩子有能力拖动凳子、椅子后,依然会想尽一切办法爬高去拿到危险物品。

而当孩子们的要求不被满足,开始大哭大闹后,孩子们也许并不是真正的想得到某样东西,而是父母说:“你不能要这个东西”,于是在“禁果效应”作用下,孩子们反而更加希望得到,被无法触碰的神秘感深深的吸引。

这时,与其纠结孩子为什么不能停下哭闹,不如考虑一下孩子为什么哭闹。

当然,你反复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哭!”“能不能先别哭了!”等等,都是没有用的,孩子听不进去,甚至可能听不懂,就算听懂了,也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只会一味的告诉你,他需要某样东西。

了解孩子的“情绪闭环”,正确对待孩子情绪失控

孩子的情绪闭环:孩子的目的、对该目的的了解、孩子自身的情绪及其导致的行为三大要素构成的“闭环”。

结合“禁果效应”来解释,即孩子们希望得到某件物品,但对该物品的了解目前仅止于表面,如好看的外观、华丽的包装、奇怪的形状等等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产生需求,这是目的以及了解。

此时父母们拒绝的态度勾起孩子对该物品的兴趣,于是孩子们的情绪由喜悦转为要求被驳回后的失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也为了对抗让人不舒服的失落感,孩子们开始大哭大闹,这是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人的情绪本就千奇百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如文本一般复制粘贴,所以,利用“禁果效应”和“情绪闭环”找到正确处理孩子情绪失控问题的窍门,然后才好自由发挥。

读懂孩子的情绪,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人有五花八门的活法,有丰富多变的情绪,每一种都随着成长而不断变化,让孩子自己清楚明白的告诉父母自己有什么样的情绪,极其不现实。

所以我们需要在孩子描述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了解。

1、 让孩子了解情绪

开心、难过、幸福、痛苦、欣喜、失望…认得情绪有很多种,但孩子们不是生来就知道这些情绪被命名为什么,每一种情绪都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分清,而这,就是父母们读懂孩子情绪的第一步。

当然,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远远不够,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会对其他人(例如父母)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让孩子了解他人的情绪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不过是看父母后天的引导,父母向善,便教会孩子向善,父母向恶,便教会孩子向恶。

大多数被爱的孩子都会有“我是全世界中心”的错觉,在父母教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对之前,这是天性,善与恶,无非是程度的区别。

父母们想要了解孩子的情绪,自然也要了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然后针对性的想对策,让孩子明白自己胡乱变化的情绪会对身边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适当的“受挫”可以“治疗”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身边人,但也不能过度,否则“治疗”变为打压,那就不太好了。

3、 三观必须从小建立

“他还是个孩子”曾一度成为网络上热度极高的反讽用词,这也在警示父母们,别因孩子们年纪小就不考虑纠正孩子的三观。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的衡量人生的标准,合适的人生观可以在孩子的未来起到引路灯的作用,完整的世界观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别总用孩子还小为借口,既敷衍了孩子,也是父母失职。子不教,父母之过。

清楚孩子的“情绪闭环”,打好了基础,之后要做的,就是减弱孩子的“情绪闭环”。

孩子哭闹老不好,干扰“情绪闭环”最有效

孩子们的“情绪闭环”一旦形成,大多会令父母们头疼,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进行干扰,减弱孩子的“情绪闭环”。

“你觉得这个东西和家里的那个像吗?”

“你能说说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吗?”

“看起来你还有其他要买的东西,我们可以先去那边看看吗?”

“计划里可没有这件物品哦,要不要考虑把它加到下一次的计划中?”

和孩子平等的沟通,提醒孩子家里有类似的物品,或询问孩子需求的原因,或提醒孩子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未做以转移注意力,或与孩子一起商讨、规划。

平等和理智,沟通却不仗势欺娃,让孩子得到尊重,学会尊重,同时学会沟通,而不是采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果觉得《总是哭闹求满足 对于这种情况 家长需懂得孩子的“情绪闭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