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天主教在中国的五大文化事业之三:上海徐家汇藏书楼

天主教在中国的五大文化事业之三:上海徐家汇藏书楼

时间:2023-08-23 10:30:53

相关推荐

在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的一角,有一座白色的小楼。没有大教堂那样宏伟的身姿,还被一幢幢标新立异的现代建筑所包围,它显得毫不起眼。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矗立了一个多世纪,默默凝视徐家汇的风雨变迁,怀抱着近五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又称汇堂石室。创建於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建修书室,收藏中西书籍。后经1860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早期的徐家汇藏书楼由西方教会神父任主管。

徐家汇藏书阁大书房珍本书籍

1847年7月,耶稣会修院由青浦横塘迁至徐家汇。当时,传教士们已经开始搜集图书,并专辟3间“修士室”用以藏书,是为徐家汇藏书楼的雏形。起初并不是独立楼体,也未见规模,只是供会士查阅资料的小型场所。

1867—1868年,因藏品渐丰需要扩大空间,原有的平房改建成两层楼房,下层用作藏书室,并在楼东北侧新建3层耶稣会住院,即神父楼。1897年,原先的两层楼房拆除,藏书室移到神父楼东北侧,扩建成新的两层藏书楼,又称“汇堂石室”、大书房或藏经楼,当时往来的信札中也称藏书楼耶稣会士为“石室神父”。

在徐家汇藏书楼里的众多珍藏书籍中,有两本“分量”极重的镇馆之宝,分别是1662年拉丁文的《论语》译本及1591年拉丁文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徐家汇藏书楼收藏自15至1949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56万册左右,语种包括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近20种,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宗教等各种学科。

徐家汇藏书阁大书房内景

其中,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中的早期中外语言对照辞典、中国经典西译版本、中国文学经典西译版本、欧洲汉学资料和西文珍本典籍、旧日文文献、天主教神学资料、汉学资料等藏书等最具特色。

在藏书楼的附近,传教士与中国教徒们又先后建起徐汇公学、神学院、启明女校、圣母院、天文台以及土山湾孤儿院。半个世纪过去,1991年,徐家汇藏书楼因年久失修和地铁施工等因素,出现了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等险情。

当时,巴金、苏步青等社会知名人士发表了紧急呼吁,有关方面则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所以如今,这幢深藏闺中的徐家汇藏书楼才终于又可以“出闺”见人。

徐家汇是上海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重镇。不仅在道光二十七年,耶稣会在徐家汇建立“大书房”,后发展为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而且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上海耶稣会创立依纳爵公学,后为徐汇公学,是当时中国内地最早的新式中学;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耶稣会士韩伯禄(Pierre Marie Heude)又在徐家汇创立了隶属耶稣会的自然博物馆。

同治十一年(1872年),耶稣会江南教区在徐家汇成立“江南科学委员会”;同年,徐家汇观象台创立,它是上海乃至中国最古老的气象观测站,号称“远东气象第一台”。

四年后,又成立了徐家汇土山湾印刷馆。当然,交通大学也发端于徐家汇。徐家汇的这些建筑和机构不仅仅关乎宗教,也书写并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如果觉得《天主教在中国的五大文化事业之三:上海徐家汇藏书楼》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