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追溯日本七夕的前世今生 让我们感受一下日本七夕文化传承

追溯日本七夕的前世今生 让我们感受一下日本七夕文化传承

时间:2023-11-20 13:17:12

相关推荐

说到七夕节,你脑海中闪现的关联词是什么?“牛郎”、“织女”、“鲜花”、“礼物”、“约饭”、“七七事变”……前两个词是直接关系词,后面三个词都是七夕的衍生产物。想到最后一个词的,那你肯定是一个历史爱好者。

可是在七夕那天,当我们环顾我们的七夕场景时,会不会感受到七夕的商业化有多么严重。我们可以纵向溯古,来了解七夕演化过程,我们也可以横向同比,来观察现在的他国是如何过七夕的。实际上,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我们都可以把日本作为参考物。具体为什么呢?下面就随着文中的字迹来慢慢还原日本七夕的演化过程,也许你会惊叹地发现,原来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七夕竟然时活化石。

中国古代七夕祭时进行的乞巧活动

01

中国七夕节雏形来源

说到日本七夕的来源,中国的七夕节日是绕不开的。

据史料考证,日本的七夕节来源于中国。七夕节在中国出现较早,在《诗经 · 小雅》中有一首诗: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尽管我们在这篇小雅诗集中看到了“织女”和“牵牛”,但这个时候的它们也仅仅是“织女星”和“牵牛星”,他们既没有进化成“人”(赋予人格化),也相互不认识。因为那个时期的人们对星象的观察记录主要是为了“授时”,正如《尚书·尧典》阐述的那样“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其实我们并不难想象,“织女星”、“牵牛星”的命名来源与当时朴素的农耕社会的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织女”和“牵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客观实例。牵牛耕作为裹腹之食、织布纺衣为御寒遮羞。

织女星与牛郎星

翻阅历史资料,我们找到了最早把“织女星”和“牵牛星”人格化处理的历史文献,这本书就是《秦简日书》,它人格化了“织女星”、“牵牛星”,同时还让它们两个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问题。仔细翻阅该书,我们会发现书中有两处记载了与“织女”、“牛郎”相关的嫁娶记录。

第一条记载:

“丁丑、己丑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

第二条记载:

“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天记录都是写的“婚忌事项”。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推演这些文字是不是为后来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婚姻奠定了悲情的基调,但是从这斑驳的历史书籍中可知——这时候“织女星”、“牛郎星”已经完全人格化了。

另外,我们从明朝人罗颀编篡的《物原》一书中发现了一段“楚怀王初置七夕”的文字。由此我们不难推测:“七夕”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雏形。

七夕

根据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由此我们进一步推断,在汉朝已经形成“七夕鹊桥相会”故事,这与现在流行的“七夕鹊桥会”故事脉络相一致。至此,在两汉时期,七夕节中最主要的“乞巧”习俗也逐渐定型。

02

七夕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

根据考证,日本最早记载七夕祭的是《万叶集》。万叶集成书于奈良时代末期,属于和歌集。有人研究表明,《万叶集》前八卷没有涉及到七夕内容,而从《万叶集》的第八卷到第二十卷,一共收录了一百三十三首七夕和歌。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这是日本诗相对汉诗而言的。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

这表明,中国的七夕节日早在日本的白凤时代(秦汉时期)就已经传入日本,到奈良时代时,七夕节风靡于宫廷之内。再到江户时代中期(1603-1868),七夕节就广泛传播到普通百姓中。

注:日本的白凤时代对应于中国的秦汉时期,日本的奈良时代对应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的使者、僧侣到中国学习文化,这些人的数量在唐朝时期达到顶峰,该阶段也是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黄金时期。唐朝的风俗像似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遣唐使传到了日本。该现象对日本的江户时代的风俗影响很大。此时,唐朝的七夕节风俗习惯也随遣唐使在日本生根发芽,最后一直延续至今(如仙台七夕祭)。

03

七夕在日本的本土化发展

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是以牛郎织女故事为载体,以乞巧祭祀为实际活动内容。而日本的七夕节故事则是以中国七夕节为蓝本,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以棚机津女为传说的故事载体,并在日本流传至今;不过现在日本的七夕祭多是效仿仙台七夕祭的活动形式(仙台也是鲁迅先生曾经留学的地方),而仙台七夕祭的传统内涵继承自唐朝的七夕祭,她是以唐朝七夕祭为蓝本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而形成的,所有仙台七夕祭是日本七夕祭最典型的缩影。”

仙台七夕祭的装饰

1868年明治改历,所以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七夕祭与中国的七夕祭都在阴历的7月7日举行。在明治维新阶段,日本学习西方,采用公历(阳历),废除农历。这阶段的日本七夕祭开展时间产生了差异,有的区域在公历的7月7日举办七夕祭,而有些地方根据农历和公历的时间差,将七夕祭延迟一个月,于8月7日举行。然而,最残酷的法令还是到来了,在1872年1月4日(明治六年),政府布告第一号宣布废除“五节供”,自此,七夕祭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减少。

仙台七夕祭起源于四百年前,是由当地氏族第一代藩主伊达政宗公主持下举办的官办七夕祭祀活动。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8月~1911月),由于经济的衰退使七夕祭被迫中断。一战后,仙台的商人们为了快速恢复当地的经济,开始在七夕那天装饰街区以吸引客户。昭和三年,也就是1928年,原本是农历的七夕祭被重新定义,赋予了新日历下的具体时期,也就是在公历8月6日~8月8日举行七夕祭。在此期间,仙台商会和赞助商还举办了“装饰比赛”。这一年,人头攒动,摩肩擦踵,拥挤的连交通都收到了管制,至此,仙台的七夕祭复兴大计圆满完成。现在版的仙台七夕祭雏形已经形成,所有人们公认为现代版的仙台七夕祭起源于1928年。

但是,仙台七夕祭并没有一直延续至今,中间曾一度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就是侵略中国那段时间),又使日本的经济进入了低迷期。仙台七夕祭也随之进入了低谷期。1946年,即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商人们又在仙台的Ichibandori街道上树立起了52个竹制装饰品,又重新开启了七夕祭活动。1946年8月7日的川北新闻这样写道:“十年来的第一次七夕祭,让我们如此怀念”。仙台的商人们恢复了七夕节时的那种华美的装饰,仙台市民看到久违的场景,心悦之情难以抑制,他们雀跃地欢呼着。显然,这一次非常成功。

仙台七夕祭时母亲和孩子一同观赏短册

实际上,仙台的七夕祭并没有失去传统的内涵。我们不得不承认,推动七夕祭从低迷到兴盛,很大程度上归属于商人这个幕后推手;但是,他们并没有屏蔽掉来自厚重历史所携带的气息,反而在商业的氛围中更加散发出七夕原本的那份韵味。在仙台七夕祭的三天里,精美的装饰在市内随处可见。不得不惊叹,仙台七夕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纸与竹”的祭典,她也是日本最为著名的七夕祭典之一。这些传承至今的朴素装饰,在仙台秋夏秋之交中,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动听的风物诗。据统计,每年都会吸引200万人以上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仙台的七夕祭中,传统的风俗是摆设“七饰”,他们分别是:“彩幡”、“短册”、“纸衣”、“巾着”、“投网”、“屑笼”、“折鹤”。这些一款款的装饰里都蕴藏着人们对未来的心愿。它们的大概蕴意如下

仙台七夕祭中的七饰

「彩幡」(吹き流し):象征织线下垂之意,寓意技艺更上层楼。

「短册」(たんざく):实际上就是长长的纸条,其上写着对未来的愿望。

「纸衣」(かみごろも):本意为乞巧好的裁缝技巧,也寓意着为家人除病消灾寻一替身之意。

「巾着」(きんちゃく):实际上就是荷包或者是钱包,寓意富贵之意。

「投网」(とあみ):原是撒网捕鱼,后也指期望集结好运。

「屑笼」(くずかご):把裁切后和纸碎屑放进里边,祈使自己能有清洁和节约的好习惯。

「折鹤」(おりづる):也就是纸鹤,代表延年益寿、合家平安之意。

当我们了解完日本的七夕节日,再想想我们当下的七夕节日,是不是愈加显得我们所过的七夕更为单调了,很多地方的七夕节日已经脱离了本应所蕴含的灵魂,只剩下了“消费”,这一天,我们消费了吃、消费了喝、消费了肉体。

我殷切地期盼着,我们的七夕节日不再仅仅是“消费”的表象,而是结合悠久的历史传统,重新赋予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载体,穿越千古,历久弥新!

如果觉得《追溯日本七夕的前世今生 让我们感受一下日本七夕文化传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