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神奇“术中唤醒” 为切除肿瘤翻译保住三种语言功能

神奇“术中唤醒” 为切除肿瘤翻译保住三种语言功能

时间:2019-01-16 05:21:53

相关推荐

“Pleuel(德语,连杆)”“Zylinderkurbelgeh?use(德语,缸体)”“Kurbelwelle(德语,曲轴)”“Leopard(英语,豹子)”“Glasses(英语,眼镜)”“这张图片上是裤子”……很难想象,这一连串的“杂交”语种不是来自某个学校的外语角,而是从北京天坛医院的一间手术室里传出。29岁的德语翻译小周因患脑肿瘤影响了语言功能,日前他就做了这样一台穿插了神奇“术中唤醒”的肿瘤切除手术。

“脑子里突然有个声音或者有件事来干扰你,就像看电视的时候突然有人说别的事,电视里的东西一下子就听不清了。”小周第一次发病是在一次会议的翻译工作中,“上一句话还能翻出来,下一句就感觉完全没法听,也找不到正确的词汇。”此后,几次重要的翻译工作中小周都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所有复杂点的词都想不起来,只知道自己在发出声音,但说的是什么、说的对不对完全不知道。”

经过检查,医生在小周的脑袋里找到了一个肿瘤,正是这个肿瘤影响到了他的语言功能。对于靠娴熟的德语、英语“吃饭”的小周来说,这种恐怖的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为小周主刀的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江涛。“小周的首发症状是癫痫性的混合性失语,不仅是德语、英语,他所有的语言似乎都受到了影响。”江涛介绍,“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汉语和英语、法语等语言的“激活区”是不一样的。我们考虑到未来小周的工作能力,要在切除大脑深部肿瘤的同时,力争保住他继续使用汉语、德语和英语的能力。”

事实上,在唤醒手术中定位和保护三种语言的“激活区”,不仅不多见,难度还比较大。

为了确保手术效果,江涛团队为小周专门制定了“术中唤醒”的手术方案,并在术前进行多模态功能检测,确定大脑重要功能区。

11月27日9时,在麻醉医生的严密监测和精细准备下,小周进入全身麻醉状态,手术团队立即进行神经导航定位,手术开始。小周的大脑皮层暴露在医生面前,麻醉医生立即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大约20分钟后,小周从全身麻醉的沉睡中醒来。

小周侧卧在手术台上,医生开始对他进行“术中唤醒”。

“我说的话你能听到吗?现在感觉怎么样?”

“你看着我手里的图片,告诉我图片上是什么。”

“这张图片上是香蕉”……

小周的声音稳定而清晰,先后用汉语、德语、英语描述着眼前的图片。为了“检验”小周的回答,手术团队专门请来懂德语的医生,并专门设置了德语问题。

与此同时,手术台的另一侧,医生们通过神经导航定位、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办法,定位小周的大脑功能区。“刺激这个部位的时候,他无法语言表达。”根据小周的表现,医生们逐渐标记出语言、行动等功能区,并规划出躲避这些功能区的“路径”。

“路径”确定后,麻醉医生加大麻醉药物剂量,小周再次沉沉睡去。经过几个小时的手术,他大脑里的肿瘤被成功切除。

据了解,“术中唤醒”是对于一些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手术可能损伤语言、运动、视觉功能区,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在切除肿瘤前通过麻醉技术将病人“唤醒”,通过刺激脑部功能区诱发语言功能或者运动功能的障碍并进行标记,从而实现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化保护患者脑功能的目的,同时,通过麻醉医生和手术团队的配合,在唤醒过程中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手术后不遗留心理创伤。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刘欢

编辑:刘杰璋

如果觉得《神奇“术中唤醒” 为切除肿瘤翻译保住三种语言功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