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郑州大学在肿瘤抗癌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8项科研成果引起国际关注

郑州大学在肿瘤抗癌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8项科研成果引起国际关注

时间:2024-04-16 23:28:32

相关推荐

夏日不断升高的气温将无数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热情点燃,推动着他们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奋进。求是担当、埋头苦干,近期,郑州大学的多个科研团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多项科研成果走向世界,创造了多个“第一”。今天,就让小编带你历数这些如夏日阳光般耀眼的新成果。

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团队

郑州大学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在国际权威期刊Chem上发表了题为“Unraveling the physical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of CeO2-based nanostructures”的综述性文章。论文第一作者为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张洋博士,通讯作者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宋术岩研究员,郑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CeO2作为重要的稀土氧化物,常被用作催化剂的载体,广泛应用于CO催化氧化、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水煤气转换、光催化等领域。该文系统总结了多种高端原位测试技术在揭示CeO2基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对未来催化剂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指导。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启动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团队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LncRNA GIRGL drives CAPRIN1-mediated phase separation to suppress Glutaminase-1 translation under glutamine deprivation”的研究论文。吴缅、张莉蓉和邵凤民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王瑞杰和曹蕾菥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在过去的十年中,如何利用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去针对性地治疗癌症成为肿瘤代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称为GIRGL的lncRNA,它调控了谷氨酰胺缺失条件下GLS1的表达下降。肿瘤利用非编码RNA通过相分离这样一种代谢重编程的机制来适应谷氨酰胺不足的不利环境,还是属于这一领域的首次报道。进一步的实验表明,GIRGL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裸鼠成瘤能力,这意味着GIRGL具有潜在的抑癌效应,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肿瘤代谢治疗靶点。

该研究得到了清华大学江鹏教授课题组的大力支持,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科研经费资助。

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团队

手性等离激元纳米晶研究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以“Discrete metal nanoparticles with plasmonic chirality”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综述性文章,郑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物理学院青年教师郑广超博士为第一作者,香港理工大学Kwok-yin Wong 教授、西班牙科学院CICbiomagune研究所Luis M. Liz-Marzán 教授和西班牙比戈大学Jorge Pérez-Juste 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文章总结了湿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单个手性等离激元纳米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其等离激元手性的起源和理论模型,以及单个手性等离激元纳米晶的应用进展。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的资助。

半导体光电器件领域

此外,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在石墨相氮化碳(g-CN)薄膜的可控制备和光电器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Wafer-scale growth of two-dimensional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films”的论文发表在Cell旗舰期刊《Matter》上。物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志豫、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王春枫和物理学院朱志立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学院娄庆副教授、董林教授和单崇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郑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g-CN是一种类石墨烯二维碳基层状材料,被称为可见光催化领域的“圣杯”,在半导体光电器件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备受期待。但之前该材料的性质及相关工艺严重阻碍了其在半导体器件领域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首次实现了晶圆级大面积高质量g-CN薄膜的可控制备。同时,新工艺与现有微纳光刻工艺完全兼容,且以水为转移介质,无环境危害。该研究解决了g-CN基半导体器件实现面临的材料大面积可控生长这一基础性问题,有望推动g-CN材料在半导体光电领域的应用发展。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和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

发光碳点寿命调控及其时分双路加密研究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材料物理研究所在发光碳点的寿命调控及其在时分双路加密方面的应用取得进展,相关结果以题为“Lifetime-Engineered Carbon Nanodots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ing”的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论文第一作者为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梁亚川,通讯作者为物理学院青年教师刘凯凯博士,单崇新教授以及大连化物所隋来志博士。

光学多路复用技术在数据存储,信息加密,防伪,时间分辨生物成像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荧光碳纳米点(CNDs)作为碳材料家族成员,具有发光效率高、寿命可调谐、环境友好等优点,是可用于光学多路复用的理想候选材料。该工作通过水的调控可以实现对碳纳米点(CNDs@silica)寿命的调控,基于这项技术实现了时分多路复用,并展示了其在信息加密领域的应用前景。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等项目的资助。

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

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在柔性传感材料的设计及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Environment Tolerant Conductive Nanocomposite Organohydrogels as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and Power Sources for Sustainable Electronics”发表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孙红玲博士,通讯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代坤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万鹏博教授。

导电水凝胶(CH)是近年来柔性电子材料领域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该研究基于一种简单的溶剂替代策略,成功地制备了一种环境耐受、高拉伸的有机导电水凝胶。该工作为多功能有机水凝胶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材料有望应用于极端环境中的柔性自供电可穿戴设备。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联合基金、河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

郑州大学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绿色催化研究所李俊博士研究小组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nterfacial Engineering of Bi19Br3S27 Nanowires Promotes Metallic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ctivity under Near-Infrared Light Irradiation”为题发表在化学类顶尖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进行报道。论文第一作者为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李俊博士,武汉大学潘文凤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刘巧云博士和南方科技大学陈洪研究员,郑州大学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人工光合作用可以通过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物质/燃料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和环境危机的理想技术。这项工作为开发高性能的近红外光驱动的硫基光催化剂提供了独特的表界面工程策略,为有效利用近红外范围的太阳光和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专项基金等的支持。

化学学院团队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臧双全教授课题组在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用于臭氧(O3)降解研究领域取得积极进展。研究成果以“Ozone Decomposition by a Manganese-Organic Framework over the Entire Humidity Range”为题发表在化学类顶尖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化学学院级博士生孙志兵,通讯作者为臧双全教授和王乾有博士,郑州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近地面O3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与传统的吸附技术相比,催化降解O3转化为O2是一种更理想的方法。该研究构筑了结构稳定的多孔ZZU-281,实现了以较低的活化能将O3高效地转化为O2,在催化降解O3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该研究提出了可行的反应机理,对合理设计MOF和调控O3催化分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河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基金的资助。

一项项科研成果书写着郑大人的卓越,一个个领域第一彰显了郑大人的自强。未来,郑州大学将进一步聚焦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完善以一流学术产出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立足河南资源优势和产业实际,大力实施协同创新工程,推进郑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创新平台、智库和社科重大项目、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能力,打造科学研究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策源地,服务河南“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建设,以优异答卷迎接建党100周年!

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百家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官微、郑州大学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郑州大学物理学院、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化学学院

如果觉得《郑州大学在肿瘤抗癌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8项科研成果引起国际关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