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康复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肿瘤康复网 > 荸荠怎么读 荸荠

荸荠怎么读 荸荠

时间:2023-10-13 01:23:26

相关推荐

路上看见的一种好吃的——荸荠。有多少人不会读这两个字[大笑]?感觉像是南方的食物,因为我从小就没见过,也不知道好吃不?[what]#冬日生活打卡季##头条创作挑战赛# #美食# #特产#

常德人,你打听下。//@這有點難倒我了:真假[大笑]//@帅锅167950139:我们叫奇米[大笑]//@這有點難倒我了:有人知荸薺普通話怎麼唸嗎[呲牙]

欧珠很努力

#doudream创作者计划 这个“番葛”用普通话点读?#我要上热门 #一本正经飚方言 #创作灵感 #原创视频 @DOU+小助手

00:30

我们叫奇米[大笑]//@517072:湖南的次米<音>//@這有點難倒我了:有人知荸薺普通話怎麼唸嗎[呲牙]

欧珠很努力

#doudream创作者计划 这个“番葛”用普通话点读?#我要上热门 #一本正经飚方言 #创作灵感 #原创视频 @DOU+小助手

00:30

儿子这一段爱吃这马蹄莲,书上叫荸荠,拼音是biqi,都是二声,你念对了吗???

他妈爱吃山楂和小番茄。挺好看啊哈哈,#郑州日记# #本地人本地事# #愿所有美好都加倍#

#生活打卡# 老公买了荸荠回来,我打算用它们做菜。可是不会做啊,于是想网上查查怎么做。可是“荸荠”这个两个字不会读,打半天打不出这两个字:poji?poqi?boji?实在没办法只好查字典了[捂脸]

现在出门都不敢说自己上过大学,好多字不认识,怕丢脸……[捂脸][泪奔]

四川话的er也太会了吧!基本上每种水果在四川都有一个专属英文名!“你吃enter没有嘛?不行再来点semper[机智]

”万万没想到四川话不仅萌还这么洋气,四川人到底有多会取名字?几乎每种水果在四川话里都有个专属英文名。樱桃=enter,荸荠=ziguer,葡萄=puter,梨=lier…

其它不说,我敢保证!外地人一般读不出荸荠的四川发音[允悲]

这两天正是吃ziguer的时候,街边摊摊上买一袋削好的ziguer边吃边逛gai,安逸惨了卅~

你还晓得哪些水果的“英文名”? ​欢迎留言!小编先打样,柚子=qier~[大笑]#成都# #头条# #成都头条# #成都生活#

记得在读初中的时候,地理教师在给我们上课,因为我们是浙江人,浙江往江西去有条铁路叫浙赣铁路,当时老师问大家浙赣的“赣”怎么读?同学们面面相觑,大家都读不来。地理老师见状,郑重地跟大家说:这个字读“gòng”,浙gòng铁路。之后,大家还跟着地理老师一起读了三遍,相信大家都记住了。

还有一次,我已经读师范了,一节生物课上,有一种植物,叫荸荠,果实长在泥土里,甜甜的,很好吃。当时介绍这种植物时,生物老师慎重地问已经是师范生的我们,荸荠的荸读什么?说实话,这种果实我小时候经常吃,但普通话叫什么我真不知道,许多同学也不知道。见我们都不知道,老师一本正经地跟我们说:这个字读“bó”,于是我们一起跟着读“bó qí”。

后来,我知道了浙赣铁路的赣是江西的简称,读“gàn”,不读“gòng”,荸荠也不读“bó qí”,而读"bí qí“,这个读音和我们的土话读音基本一致。

为什么两位老师会把看来并不复杂的字读错呢?后来我想了想,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老师没有认真备课。地理在中考是不考的,生物在师范中也是不重要的,这与老师的态度有关系。但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在我读初中时,许多老师还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工资不高,甚至是比较低的,有些教师还是半路出家的,文化水平也不怎么高,这怎么能期望他们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呢?

当然,这只是很少的教师会这样,大多数教师工作是兢兢业业的,当时许多教师虽然收入低,但他们工作起来还是很认真的。地理老师教错省的简称,是在我三年初中生涯中遇到的很少,生物老师把植物名称读错,师范学习中印象也只有这么一例。

今天红烧了小排。最简单的方式烹了鲜虾,保持了海鲜的本味。爆炒了小米辣奶油白菜,勾了芡,火候稍微有点大了。快中秋了,表妹一直问我想吃什么。我想了想说四喜丸子。她马上央求我们的大表哥给我做,“璐璐爸给做四喜丸子,今天备料了。让人留了前腿肉,干香菇,藕,荸荠。”读到这样的留言正在拿快递的路上,秋日的风吹过来,风里有什么东西在飞。是,是我的眼泪。这么多年被惦记着被关爱着 ,最艰难的几段路都是她陪着走,喜相庆病相扶寂寞相陪。每次来看我,她总是问:表姐,你想吃什么?这么多年这是她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活了50多年,如果我亏欠一个人,这个人只能是我表妹。除此之外我不欠任何人。曾经帮助过那么多人,当然也未曾想过要半丝回报,被帮助的人大部分都忘记了,有多少有情有义的人呢?曾经相濡以沫的人连我的门牌号都忘记了……前几天坐在表妹车里,她放了一种香薰,她说:表姐,这是你喜欢的全季的味道,我给你换的这个味儿。我当时开玩笑说:我只配住全季是吗?我其实喜欢丽思卡尔顿。但内心里还是轰轰烈烈的。再过几天就是生日了,她一直问我生日礼物要什么?我说我想想。她说你天天在拼多多买假包,其实我有一个梦想,等我赚了大钱,就把拼多多买下来送给你。我说她看不起人,表妹啊,你起点高点,我不想拼什么多多了,你至少要送给我某宝吧。#感恩生命中的亲人

明海是个小和尚,十三岁到荸荠庵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荸荠庵在庵赵庄内,庄里有户姓赵的人家,家里两个女儿,大英子和小英子,大英子早已许人,小英子待字闺中。大英子给自己准备嫁妆,想剪点新式花样,明海心灵手巧,能写会画,小英子就把明海请回家,一来二去,明海认小英子娘为干娘,经常往干娘家跑,干各种农活,和小英子同出同进。

摘荸荠是小英子最爱干的农活。秋天过去,地净场光,荸荠叶子枯了,用手一捋,哔哔作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小英子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小英子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明海修行有成,去善因寺“受戒”,头上烧了戒疤,受戒之后正式成为沙弥,可以去各处寺院挂单。回来路上,明子告诉小英子,寺里有意选他当沙弥尾,不过还没有定,要等主事和尚商议。

“什么叫沙弥尾?”

“放一堂戒,要选出一个沙弥头,一个沙弥尾。沙弥头要老成,要会念很多经。沙弥尾要年轻,聪明,相貌好。”

“当了沙弥尾跟别的和尚有什么不同?”

“沙弥头,沙弥尾,将来都能当方丈。”

“你当沙弥尾吗?”

“还不一定哪。”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小说最后写道: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43年前就是1937年,汪曾祺17岁。抗战爆发,他跟家人躲到高邮城附近十几里的荸荠庵避难半年,期间读了沈从文的小说,决计前往昆明报考西南联大,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避难期间,汪曾祺认识了一个乡下姑娘,就是《受戒》中的小英子原型。汪曾祺从小就在庙里记了名,法号"海鳌",能写会画,跟小说中的明海高度雷同。不同的只是,明海真的是个小和尚,他不是。

汪老先生晚年接受采访,明确说道,《受戒》写的是一个女子健康的美,“就是我的初恋感情,那时候我跟明海一样,也是17岁。”

有人问汪曾祺儿子,你爸是不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有什么事赶紧记下来,否则几十年以前的事,他为啥记得那么清楚啊。汪老先生对此解释,(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总是很生动,而且值得怀念。我在17岁以前,从来没想过会成为一名作家,会写以家乡为题材,以生活为素材的小说。其实那时候根本没有小本子,都是毛边纸,怎么带在身上呢?

用不着(刻意去)记,就是忘不了。

有人问他,你是怎么成为作家的,他说,就是每天东张张西望望,对生活充满乐趣。我写了很多市井小人物的生活,我有意识的从这些人身上发现美,不把市民写成市侩,这些人身上有许多很宝贵的东西。

汪曾祺说,文艺界都说我淡泊,包括作品和人品。我也不清楚什么叫淡泊,我只知道不淡泊是无法想象的。淡泊的对立面就是名利,这个我是不怎么追求的。

我认为一个人文章想要写得好,第一需要坚持的,就是能不说的话尽量不要说。为什么有些人文章写的特别长,就是把能说的不能说的根本不需要说的,都写进他的小说里。

马未都说,汪曾祺是“短篇小说之王”,是“真正的大师”。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抒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汪曾祺是“写极简生活智慧”的文学大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擅长从生活琐事入手,文字平淡质朴,深得自然妙趣,于不经意间渗透出睿智,从容的生活智慧。这套《汪曾祺作品集》,写尽人生之乐,读了之后,让人深感“人间值得”,“生活是很好玩儿的”。

喜欢的朋友赶紧买一套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分享新生活#花和花器 阅读和写作

爱花的人,并非一定用花盆来种、花瓶来插花。漏水的木桶,装上土,即可养一桶栀子。废弃的石臼灰扑扑的,里外全是岁月的包浆,盛点河泥,注上水,随手扔几只风干的荸荠。清明过后,就有笔芯似的青茎冒出,水面上还浮一朵两朵菱叶,再过些日子,或许会游出几只小蝌蚪,蹊跷,哪来的呢?古旧的石器,鲜绿的植物,生机盎然,一片清新,多么让人喜欢。孩子小时用过的搪瓷碗,正好养一碗铜钱草。地里的棉花开了,爱美的姑娘突发奇想,折了两枝回家,就插在母亲的小口腌菜坛里,石青的、土黄的皆可,洁白的棉絮随意皱缬在张开的棕褐棉壳间,特别的朴拙有味道。秋后,还可插葵花,插芦花,插芒花,插枯干的蒲棒,仍不忘一两枝老成铁黑的莲蓬,呈现出别样的凋敝之美。

花与花器和阅读、写作一样,有文字的地方如同插满了花的花器,一样很美。很多时候,爱读书的人,不需要万事皆备,配上完整的设备才可以开始。随意取材即可: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凳,半小时乃至一刻钟,就可以先读起来。就像鲁迅嚼辣椒驱寒苦读一样:鲁迅先生为了夜晚读书驱寒,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阅读和写作,也是花器和花的关系,也讲究和谐匹配的。它们彼此相依,缺一不可。阅读是花器,写作是花朵。结构,句式,遣词造句,都是重中之重。结构就是花朵的骨架,撑起文章的美丽和形状;句式仿佛是文章的根茎,不断给文章提供养料;而句子就是花朵的叶片,衬托起花朵的美丽。阅读和写作如同花器和花朵就这样相互成就。若将写作比作新娘,那么阅读就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嫁妆,美化并提升文章的气质、意境、情怀以及韵味。

花与花器也应该与人的性情相配的。读书与写作也是随心,随性便好。平凡如你我,爱花爱草爱生活,从刻板机械的生活中找一份养花的闲趣逸致,寻一份写作的诗意生活,也是种惬意享受。

19代初,当时北平四大名厨之一的贾厨,收了一个徒弟叫王四海,他在同兴堂饭庄当茶房伙计时,拜贾厨为师,开始学厨工。

王四海很尊敬贾厨,贾厨也很喜欢这个徒弟。于是把自己煎炒烹炸的各样绝活全都传给了王四海。后来贾厨病故,王四海就开始自己做包办酒席的生意。

因为刚入行,他的生意很差。别说平日,就算别家最忙的“好日子”,也没他的买卖。终于,一个朋友找到他,说京城有名的“盐查记”,家里孩子办“喜三”,问他愿不愿意接这个活。王四海听后喜出望外。他知道查记在北京交际很广,如果能把这号买卖做好了,不愁打不开局面。

于是他兴高采烈应下了查记的酒席,打定主意要下大力气把这买卖做好。

这次虽然接到了大户人家的买卖,但王四海手里没什么本钱,连炊具都不够,几经周折借了钱,去家具铺现租。等到了开席的日子,王四海自己掌勺,又请来几个得力的伙计帮忙。

按照北京习俗,过去孩子“喜三”,前来祝贺的大都是女宾。女客人喜欢吃清淡、漂亮的菜肴,王四海就投其所好,精心准备了一套菜谱。

头一道菜,上了四碟鲜果:一碟削成荷花状的苹果,一碟蜜饯红果,一碟削成菊花形的荸荠,一碟蜜饯海棠。随菜再上一壶绍兴酒,一壶红葡萄酒。

这头道菜就迎来了满堂彩,满桌女客赞不绝口。

第二道菜是四盘炒菜:炒虾仁、滑溜里脊、溜鲜蘑、溜鱼片。这第二道菜也很对女客人的胃口,尤其炒虾仁和溜鲜蘑,更是让女宾们点头称是。

第三道菜是大菜:黄焖鸡、糖醋鱼、清蒸鸭、四喜丸子。上完三道菜,最后一道烩海参收尾。他精心烹制的这道酒席,赢得了主家和宾客的一致称赞。

王四海的这次买卖不赔不赚,从那以后,上王四海家订酒席的雇主,一天比一天多。没过多久,前门外大街、东四、西单这一带的商人和富户,家里办酒席都愿意找王四海下定。

王四海在一炮打响之后,生意是越做越红火,来定酒席的客人络绎不绝。从代末起,一直到30年代中期,王四海的名字在同行里是无人不知。

这时候的王四海生意火爆,常年有五六个手艺好的厨工给他干活。而且王四海还格外注意宣传自己的品牌。

他专门从江西景德镇,定做了20桌带有“四海”字样的蓝花瓷餐具;他的铁锅炒勺都用广兴的“二道线”;各种调料有专门的店铺供应。

王四海用的食材,那更是一点不含糊。鸡鸭都由便宜坊专门给送,猪肉从东四牌楼的猪肉市精挑细选。燕窝、银耳、海味由前门外大街“通三益”定期供应。

王四海办的酒席,选料精,不用次货;做工细、讲究刀工,火候,饭菜做的色香味俱佳。为老人祝寿、为孩子办“喜三”的客人,常年不断。如果碰到娶媳妇、嫁姑娘的好日子,王四海这生意更是应接不暇。

就这样,王四海的包办酒席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做到了1937年。但从这年起,日子急转直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人占了北平,开始疯狂地进行经济掠夺,北平的各行各业一片萧条。当时餐饮更是一蹶不振,北平有名的大饭庄不是关张歇业,就是奄奄一息。

由于粮油肉菜这些生活品的价格暴涨,王四海的生意更不好做了。

七七事变前,一袋福星或兵船牌的洋面,40斤卖两元;到了1940年,一斤白面就要两元。从前猪肉一元七斤,1940年涨到了三元一斤;白酒从一元三斤涨到了四元一斤。

物价一天一个样,王四海连买卖都不好应。今天答应明天原材料就涨价,买卖就会赔钱。

王四海的客人主要是商人,商业大多生意不振,所以定酒席的人也就寥寥无几。没了客人,王四海的伙计们有的去摆烟摊,有的去拉洋车,还有的去卖破烂。

王四海为了生计,只能典当炊具。后来他和他的妻子没饭吃,只能分头串亲戚、投朋友,在人家家里蹭饭吃。当时家家日子都不宽裕,他们吃一次两次,等到第三次人家就不让进门了。

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王四海老两口只得沿街乞讨。1940年的冬天,身上无衣、肚中无食的王四海,在一个大雪飞扬日子,投井自杀了。

曾经在北平兴盛一时的王四海家庭包办酒席,就这样以家破人亡的结局,悲惨收场。

少林寺为什么那么有钱,看看汪曾祺先生40多年前的小说《受戒》就知道了。

小和尚明海的舅舅仁山就是荸荠庵专门管账的“当家的”,庵里是有几十亩庙产的,会放债,收租,做法事也会收钱,所以做和尚是很赚钱的,明子就是因为家里人口多,才去当的和尚,赚几年钱就可以还俗娶亲,和尚当好了,还有可能成为大寺庙的方丈,就像善因寺的方丈石桥,不但可以住最好的房子,烧最好的伽楠香,还能娶个十九岁的小老婆。

既然当方丈有那么好,明子还是轻易就放弃了呢?因为在他的心中,英子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先生笔下纯真的爱情,这也是我最喜欢读汪曾祺先生的书的原因,就算是《大淖记事》看起来很悲惨的故事,在先生笔下也是充满着希望。#以书之名#

今年的立秋是农历七月又是中午十二点以后,所以秋老虎是逃不掉了,这天气炎热,容易胃口不佳,来点酸爽的东西吃吃,祛湿又开胃。

酸甜苦辣咸,酸居于五味之首,各地都有自己特色酸食。去广西出差几天,每天都是酸汤的粉啊粉,还有甘家界牌柠檬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是好吃呀!

说到这酸,想起来上周在新华书店里翻书,看到一本《酸食记》,真的很有趣,把酸这个口味的美食写了个遍,看得我真是胃口大开。其中当然少不了广西的酸。

广西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食酸的风俗。且当地气候潮湿,吃点酸的口味开开胃,祛湿气很有用。壮族的酸笋、酸榨粉,毛南族的酸镡菜,仫佬族的酸菜,侗族的酸鱼酸肉,苗族的酸菜酸汤,瑶族的酸肉、酸鸭、酸菜……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拿手的酸食美味。

特别是酸笋,已经成为广西各族同胞的共爱,到过广西的小伙伴一定都吃过当地的粉,无论是桂林粉、南宁粉、柳州粉还是贺州粉、玉林粉,几乎都少不了酸笋这个配角。无酸不粉,好像是广西粉的通则。

在南宁吃的特色柠檬鸭,是广西十大名菜之一。这个柠檬鸭真的是非常好吃呀!这句话我已经说了两遍了,说明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呀。

查一下它的历史,原来和桂系军阀陆荣廷有关。民国3年,武鸣籍人士陆荣廷任两广都督。他主政时,劈山开路,修建广西第一条公路——邕武路。

有一天,陆荣廷检查修路,村民们宰杀土鸭,用自家腌制的柠檬、酸辣椒、蒜头、生姜等烹饪菜肴招待他,陆荣廷品尝后大加赞赏。“陆荣廷界牌吃鸭”的故事不胫而走。

由于当时修建公路,每天有大批民工聚居,界牌甘家便在路边支起小店,随着道路开通,通往云贵两省的运输车辆和人流不断增多,高峰柠檬鸭店便应运而生。

甘家界高峰柠檬鸭店就开在邕武路界牌。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家店一开始就只是卖粥和粉,供过路的司机吃。后来司机反映,只是吃粉和粥不耐饿。司机见到店家吃饭做的柠檬鸭,吃了感觉十分美味,于是店家就用自己腌制的酸柠檬来做炒柠檬鸭卖。

没想到炒制出来的柠檬鸭酸辣爽口,非常下饭,深受司机们的喜爱。 靠着口碑,来店里吃高峰柠檬鸭的人越来越多。南宁最正宗的柠檬鸭也是甘家界牌柠檬鸭。

在中国,酸食普及程度仅次于贵州的,大约应该是广西,广西的酸是无微不至的。

广西吃酸的方式真是丰富多彩。书里介绍说:类似贵州的酸汤在广西也很流行,河池、百色的酸汤锅,与黔南的酸汤锅并无二样,广西还有以酸大头菜、酸芥菜、红糟酸、糟辣酸为底料做火锅的。但广西酸的表现方式,更多出现在街头的酸摊。这里说一下南宁、梧州的酸嘢,这阵仗真是太有气势了,二十多个酸坛两列排开,琳琅满目,五色斑斓。

书里也说到了,酸嘢这个东西,这个字读ye,是“东西”的意思。其实也不是广西人的专利,周边各省,湖南、贵州,街头售卖的以醋泡酸果菜的也不少见。

有一句民谚: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卖酸摊。说的是人们对酸的热爱。用酸坛子泡出来的各色酸味果菜,比如菜,萝卜、胡萝卜、藠头、莴笋、包菜、空心菜梗、姜芽、苦瓜、黄瓜、豆角、芹菜杆、莲藕,只要是菜,都能泡酸。比如果,山楂、桃子、苹果、梨、佛手瓜、木瓜、荸荠、凉薯,一律可酸。甚至连鸡爪子也可进入酸坛系列。

感觉真是万物皆可酸坛里泡!

哎呀,说的我又饿了。

《酸食记》这本书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全国各地的酸都被收纳其中,作者还实地考察了大部分地区的特色酸美食,你可以按照这个酸食地图来一个酸味大赏,也是相当过瘾啦!

#诗漫大讲堂#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吗#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

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明海)的心搞乱了。

——汪曾祺《受戒》

每次读到汪老的书,都觉得太美了!语言美,语境美,情义美……

看到荸荠,就想吃荸荠。汪老笔下的食物也很诱人!记得他在《端午的鸭蛋》里写到:“孩子吃鸭蛋很是小心,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汪老笔下的文字,处处充满生活气息,读起来那么亲切。萤火虫我不曾逮过,但鸭蛋却是常吃。就像汪老说的那样,先吃蛋黄,再吃蛋白。流油的蛋黄,那个香呀……

最近以来,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又被推上浪尖风口。这篇小说最早发表时就曾引起强烈反响。

1980年第10期的《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受戒》,配的题图是一名小和尚在合十顶礼,背景又分为两块,左边一块是在荷叶丛中嬉笑的小姑娘,右边则是香火缭绕中的庄严佛像。小说作者是汪曾祺。这是一篇被总括为“旧社会小和尚谈恋爱”的小说,甚至于英文《中国文学》选译这篇小说时,也将标题改译为《一个小和尚的恋爱故事》。

汪曾祺先生回忆:《受戒》所写的荸荠庵是有的,仁山、仁海、仁渡是有的(他们的法名是我给他们另起的),他们打牌、杀猪,都是有的,唯独小和尚明海却没有。大英子、小英子是有的。大英子还在我家带过我的弟弟。没有小和尚,小英子和明海的恋爱是我编出来的。小和尚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是我自己初恋的感情。

《受戒》写成后,汪曾祺拿给少数几个朋友传看。一个朋友看过之后,“才知道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的,很激动。”另一位同学读了,评价说:“味道十分迷人,可是回头一寻思,又觉得毫无意义”。

汪曾祺强调,写《受戒》是一种“感情需要”:我感到作品中小英子那个农村女孩子情绪的发育是正常的、健康的,感情没有被扭曲。我要把它写得很健康,很美,很有诗意。“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希望读者借助小说的精神力量,走出咀嚼苦难与悲情的迷思,平复过于哀伤的人心。

汪曾祺自我阐释:“我是有感于当前一些青年人在爱情上的庸俗化、轻率、不忠贞,以及让爱情屈从于金钱的种种不健康思想及表现,(才写了这篇小说)。若问《受戒》的主题思想,可以借用孔夫子对《诗经》的评价,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受戒》最终获得了1980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奖。时人总结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和汪曾祺的《受戒》,评论说:刘“提出爱情的问题”,张“写爱情的现实”,汪则“写爱情的永恒”。“刘心武敏感,张洁苦涩,汪曾祺欢乐,姜还是老的辣”。

有赞扬就有批评。当时对《受戒》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不真实”和“没有教育作用”。如“很难想象一个和尚可以无所顾忌,无所羁绊地和一个农村姑娘自由恋爱”,“小说出现了认识作用和教育功能的双重短缺”。

有人从《受戒》中读出了青春期荷尔蒙蓬发的意味:“题目是‘受戒’,主题却是‘破戒’;不仅有和尚娶亲、赌钱、杀猪、吃酒以及农家乐等场面事件,而小说结尾小和尚明子竟在刚受完‘戒’和小英子划船回家的水路上,两人就盘算了如何叛佛皈俗,将船划进密密的芦花荡里去了……”

马未都曾在节目中引用了汪曾祺描写姑娘美脚的一段文字:“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既然汪老说《受戒》歌颂的是健康纯洁,富于诗意的美好爱情,让大家“思无邪”,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和《诗经》首篇《关雎》做一对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流沙河先生如是“点醒”:其实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大型相亲现场。一群未婚女子站在齐腰深的河水里采摘荇菜,为了干活方便,便把裙子捞起,扎在腰间,露出曼妙窈窕的身材,左摇右摆扭来扭去,一群未婚男子站在岸上围观,吹的吹,奏的奏,弹的弹。

你要晓得古代讲恋爱,不光看你是不是淑女,有没有文化,会不会诗歌,还要看你身材长得好不好。如果是个罗圈腿,君子们根本看不上嘛。古代虽然没有三围这种说法,但是人情不远,你可以想象得到,古今一样的。

正因如此,孔夫子再三强调自己选编《诗经》的标准: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就是心中不要存有邪念。男女青年谈恋爱,很正常的一件事。

马未都说,汪曾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文字简约明快,直指人心。钟阿城说,看到《受戒》时“感觉如玉”。

汪曾祺是一位初读没有门槛,感觉很浅很简单的作家,你觉得他的文字很美,但又很难说清楚那是怎样一种独特的美。似乎很好模仿,但是你真的去模仿一下,恐怕只能骗骗外行。

汪曾祺说,他写文章“只想给读者一点心灵上的滋润”。有人说汪曾祺的文章也是心灵鸡汤,即便如此,也是一碗最有营养的鸡汤。

汪曾祺晚年宣布,自己是沈从文的“得意高徒”,这是他给自己的最高评价。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最后的士大夫”,“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整部《汪曾祺全集》,无论小说、散文、诗歌,都在营造一种“气氛”,不管你打开哪种作品,汪曾祺都将你带入他的世界,他的文字就像一个爱丽丝奇境的树洞入口。一旦进入,你会发现,用“汪眼”看到的世界,跟你熟悉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这套《汪曾祺文集》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麻杏甘石汤之后呢,我们就看一个温病的方叫银翘散,银翘散是我们附录里面的,就是给一个子方.

什么叫子方呢?就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都是力量比较大的药,如果你的身体所面临到的疾病不是那么严重的话,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道理,然后开比较轻比较缓和的方呢?那是可以的。

江佐景在《经方试验录》里面就有就有提出这个,其实银翘散它本身的这个结构跟麻杏甘石汤汤很像,就像银翘散,麻杏甘石汤用麻黄把这个邪气发出来对不对?时方药里面可以发邪气的药有淡豆豉、荆芥穗、浮萍、薄荷、桑叶,菊花,这些都可以把邪气发出来。

我有没有跟你们讲说大青龙汤,如果耐不住麻黄的虚人的大青龙汤证,倪海厦先生在网站上有把麻黄换掉的办法,我有没有讲过?

就是倪海厦先生在用大青龙汤的时候,遇到这个人很虚哦,不能用大青龙汤的时候,就像民国初年的张锡纯就主张大青龙汤可以拿薄荷来代替麻黄,因为薄荷比较没有那么伤

那倪海厦先生在网站上提出一个方法,你在他网站可以看,他就说麻黄也可以拿荆芥跟防风跟浮萍三味药来代替。

其实这三味药真的用起来我觉得很漂亮。因为荆芥这个东西是把血分里面就是血管里面的风邪逼出血管外面,然后防风是把肌肉的腠理里面的风邪逼出去,浮萍是从皮肤底下把水邪跟风邪逼出去.

所以这三味药串在一起,就等于是麻黄做的事情它也做全了。但是用这三个比较没那么伤的药来代替,不要像麻黄那样一下子就抽那么透.

那个是虚的人用,荆芥防风浮萍三味药来代替麻黄,或者是用薄荷来代替麻黄。

至于桑叶菊花当然也是,桑叶菊花为主轴的方子叫做桑菊饮,桑菊饮是我们这个课程没有教的药,但是你们自己随便买一本方剂学来看一看都可以知道。

桑菊饮就是有的时候有的人感冒哦,刚好就觉得这个肺烧烧的,那种热感冒是桑菊饮,它把你那个热邪排掉,是可以的。而且有的人他的干咳,桑菊饮用了之后肺会比较润,凉润的。

至于清热的药呢,我们仲景用石膏。实际上消炎的药有很多,我们上次讲到桑白皮也是,金银花也是。

那个金银花是一个蛮好用的药,如果将来很久很久以后你们还有机会继续上我们这个课的时候,可能会在清朝的陈仕铎的《疮科》会特别看到金银花。就是金银花是用了很多很多才比较有效的消炎药,它用很多很多也不太会把人弄伤,就比较温和,等等。

那个苇茎的话,竹叶后面有苇茎,苇茎是那种芦苇根,那是金匮要略里面,那些其他的方里面,比如说有个千金药方里面的苇茎汤就是治疗肺部化脓什么的。所以这些消炎效果都还可以。

要养阴生津液,那你说甘草也可以哦,那还有梨皮、甘蔗汁,还有我们所说的地栗,就是我们说的荸荠,有一点润的感觉。

但是其实地栗用在这也不太对,因为地栗是蛮厉害的,荸荠你用得好的话,因为傅青主的方子是荸荠跟鳖甲同用,鳖甲就是鳖的壳啊,同用是用来破那个子宫疝瘕的两味药。

子宫疝瘕就是子宫肌瘤,有瘤的话,傅青主是用荸荠跟鳖甲,古时候本草书都说你拿荸荠跟铜钱一起搅的话,铜钱会烂掉,当然那可能是古时候做钱的技术实在是太烂了,意思是它有某种程度的把这些坚硬的东西化掉的力量。

至于说润的话要化痰下行,仲景虽然用杏仁石膏为主,但是这些药多的很啊,对不对?化痰下气药有很多很多都可以用,药性比较轻的药有很多。

----JT叔叔 银翘散碎碎念

#头条健康##中医##伤寒论#

[灵光一闪]

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成名作《受戒》。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与小村姑的恋爱故事,也是汪曾祺的初恋故事。汪曾祺在晚年曾经热泪盈眶地说,这是我少年时一个美好的梦,我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圆这个梦。

初恋是美好的,几乎所有人都忘不了自己的初恋,尤其是无疾而终没有修成正果的初恋。初恋之所以美好,一来发生在最美好的年龄,十六七岁,情窦初开,万木葱郁,正是河豚欲上时;二来初恋都非常纯粹,是毫无杂质的爱情,是没有世俗纷扰的爱情,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对方最美好的一面,王子和公主幸福地走在一起,享受阳光和沙滩,捡拾琳琅满目的贝壳。

汪曾祺说:“我在动手写《受戒》时,就下决心尽可能把它写得美好,写得健康,写得富有诗意。为什么要这样?是有感于当前一些青年人在爱情上的庸俗化、轻率化、不忠贞,以及让爱情屈从于金钱的种种不健康思想及表现。《受戒》可以借用孔夫子对《诗经》的评价,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汪曾祺说得明白,《受戒》是一篇富有诗意的纯真美好健康无邪的爱情小说,宛若《诗经》首篇《关雎》。

阿城说,中国艺术的高雅精神传之在诗。中国诗一直有抒情、韵律、意象的特点。“意象”里,“意”是催眠的结果,由“象”来完成。小说要入诗的意识,才能写得既不脱俗又脱俗。《红楼梦》将诗的意识带入世俗小说,成为中国世俗小说的一响晨钟,气长且绵,多少后人临此帖,只有气短、滥和酸。

汪曾祺的小说,便有诗的意象。

《受戒》开篇写道: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

首先交代了明海为啥小小年纪出家当和尚。这也为他以后跟村姑谈恋爱埋下伏笔。因为当和尚只是一个行当,跟劁猪箍桶织席子弹棉花一样。当和尚不仅管饭,还能挣钱,挣了钱就能娶媳妇。换言之,明海当和尚,就是为了娶媳妇。

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几个和尚,娶老婆的,吃水烟的,斗纸牌的,唱荤段子的,各显神通。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水桶、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三师父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白天,明子和小英子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晚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看场,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两人一起去地里挖荸荠,这是小英子最爱干的生活。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这段写得极妙,写尽了少男少女的美好爱情。纯真,自然,洋溢出浓浓的幸福。

明海受了戒,小英子前去接他。他们一人一把桨。小英子在中舱,明子扳艄,在船尾。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 ”

“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最后这段,小英子向明海表白,直接,明快,烟火气息极浓。

汪曾祺写完《受戒》,在朋友圈传看,朋友说:“味道十分迷人”。汪曾祺说,我感到《受戒》中活泼可爱的“小英子”“这个农村女孩的情绪发育是正常的、健康的。”

评论家说,《受戒》“写出了爱情的永恒”。是“风俗画”的展现,是“小说散文化”带来的别致,是“诗意语言”制造的传神意境,是“现代抒情小说传统”的延续。“题目是受戒,主题却是破戒;写的是佛门,歌颂的却是尘世。尘世之美又写得彻底:不仅有和尚娶亲、赌钱、杀猪、吃酒以及农家乐等场面事件,还有小和尚小村姑简单热烈的爱情。”

钟阿城说,读了《受戒》,“感觉如玉”。

汪曾祺从沈从文那里,学会了怎样诗意地抒情。沈从文创造了他的“边城”世界,汪曾祺也创造了自己的“高邮”水乡,他们都想做河岸边的诗人。

这套《汪曾祺文集》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给你介绍汪曾祺先生的《受戒》

你读过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吗?从中读到的是什么呢?乡村之美、人性之善、佛家的荒唐。我从中读出来的是,生活两字,纯粹、美好、本真的生活。《受戒》一书让我想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人说,生活的本质是不断循环的孤独,百年等于无尽,于是书名的真实含义是,人的一生没有亲情、爱情、友情,没有喜怒哀乐,人终其一生得到是“百年孤独”。

明海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有的地方出画匠、弹棉花的、婊子,明海的家乡出和尚,明海家兄弟四人,明海是最小的儿子,家中地少,青壮力充足,明海的父母出于儿子生存考虑,让明海长大些,跟着舅舅出家做和尚。

在当地和尚只是一门职业,庙里没有清规、戒律,和尚在外头可以有女人,一样吃肉,甚至能攒钱,给自己买上几亩田地,拥有不错的资产。庙里有各种资产,做法是要按和尚的职业不同分钱的,当然了,给百姓们做法是一定要收钱的。

这样看来出家当和尚,又有那个父母会拒绝呢!读上几年书,背了《孟子》、《论语》、《百家姓》,做了和尚,每天上几柱香,庙子里清静、安宁,心头手上终日也没什么事是要着急上火的,对小和尚明海而言,不过是跟着舅舅安安心心读佛经,其余的时间随意你挥霍,年龄长一些的和尚们,把吃饭的桌子一横,把棋牌、麻将往上一放,大把大把时间就能安然度过。

所以说在当时出家做和尚真是很“安逸”,出家当和尚是一份平平常常的职业,佛家讲,明心见性,至觉,儒家说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道言志至道、成神成仙、轻一些说《三皈五戒》。对普通过日子的人家来说,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好,那当然谈不上什么佛、道、礼了,对明海来说出家做和尚,是一门吃饭的营生而己。

小英子家与荸荠庵是邻居,三面环水,一面通向庵里,小英子家中种着栀子树,石榴树、桑树,院子养了大群大群鸡鸭,那些出产的蛋、鸭毛足够换成一年的油盐,年头好时,田里的稻子、地里的瓜果蔬菜,养活一家人没有任何问题。

以上就是《受戒》一书中故事的背景,如果你有兴致以看一看这本12000字左右的小书。明天聊一聊书中明海和小英子的纯粹的恋情吧。

如果觉得《荸荠怎么读 荸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